|
劳动教育与生物课融合 |
|
丰收的喜悦 |
济南市莱芜汶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从课程建设入手,开辟德育工作新路径,提升学生劳动技能,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养成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建设劳动情境教育基地
在校内建设2000平方米的劳动情境教育基地,实施“1244”工程。“1”是打造劳动教育品牌;“2”是锻造共产党员示范岗团队和劳动技术专业岗团队两支团队;第一个“4”是拓展四个基地,即莱芜汶水学校劳动情境教育基地、绿色泰钢工业生产劳动教育基地、莱芜明利蔬菜种植基地和莱芜特色保护类村团山黄梨基地;第二个“4”是在校内劳动情境教育基地建设蔬菜、花卉、粮食、林果4个种植区。学校借助劳动情境教育基地,通过“1244”工程,打通了劳动课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之间的壁垒,拓宽了德育工作途径,学生得到了劳动锻炼,学到了劳动技能,受到了思政教育。
打造劳动教育课程品牌
学校开发了五门红色教育课程,包括红船课程、井冈山课程、南泥湾课程、知青课程、劳模课程,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发了四类农事特色课程,一是“五谷丰登”课程,学习大豆、小麦、玉米、花生等常规粮食作物种植知识与技能;二是“瓜果飘香”课程,学习瓜果梨桃种植知识与技能;三是“菜蔬满园”课程,学习各种时令蔬菜种植知识与技能;四是“姹紫嫣红”课程,学习研究花草树木栽植修剪、园林景观布局设计等知识。开设劳动教育清单三张,包括家庭劳动清单、学校劳动清单、志愿服务清单。家庭劳动清单让劳动教育融入生活日常,学校动员家长按照学校制定的家庭劳动清单,监督、指导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庭劳动丰富了学生居家学习生活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技能,增添了学生的生活乐趣。学校劳动清单涉及后勤服务、食堂帮厨、图书整理、校园清洁、学校绿化、班级美化,营造出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志愿服务清单主要通过组织学生进社区、进敬老院,从事清洁、帮工等公益性志愿服务,强化学生的志愿服务、敬老爱老观念。
推进学科之间融合
一是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相融合。学校将劳动教育课与思政课“双贯通”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将学校附近的工厂、农场中的劳模事迹作为课程资源,纳入课程体系。组织学生走进泰山钢铁集团,实地学习钢铁冶炼工艺流程,参观王守东纪念馆,感受全国劳模一心为公、拼搏奉献的精神品质;组织学生走进明利蔬菜基地,感受省级劳模陈明利艰苦创业、诚信担当的精神品质,领悟劳模精神内涵。走进基地,走近劳模,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爱生活、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二是劳动教育与生物教学相融合。生物学科教师把生物课搬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学习生物知识。三是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让学生走进劳动基地,记录劳动的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辛,感悟收获的喜悦,抒写劳动的幸福。四是劳动教育与食育融合。学校借助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以及学校食堂,全链条、全流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种植、管理、收获、烹饪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学生收获作物后,跟食堂师傅学习面点制作、烹饪技术,学生发挥想象力,制作出形状各异、造型别致的面食作品。
构建劳育保障体系
一是以研促劳。汶水学校劳动教育教研组围绕劳动教育开展微课题研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破解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以科研手段推进劳动教育实施。二是以专促劳。内部挖潜,发挥教师专长,项目化开展劳动教育;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专任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培养了一批劳动教育骨干教师;聘请粮农、菜农、果农、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校园,实施劳动教育。三是以评促劳。明确评价指标和评价办法,对教师规划设计能力、专业发展意识、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等进行评价;对学生劳动过程、劳动素养进行评价。教师、学生、社会(家长)参与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给劳动教育注入了持续动力。四是数字助劳。学校依托校内劳动基地和信息技术优势,融合学科资源,建设数字劳动基地,发挥数字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在植物种植、课程开发、学科融合等方面形成独有特色。
汶水学校特色劳动教育,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情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收获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山东卫视生活频道《山东直通车》栏目对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给予报道,《济南日报》以《南泥湾进了劳动教育基地》为题宣传了学校的劳动教育,“济南特色教育系列直播”走进汶水,学校获评济南市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校。
(亓峰 王爱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