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7日 星期四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探索戏剧表演中的课程思政与思政实践
王帅 郭晓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培养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怀。在戏剧表演这一领域中,通过课程思政和思政实践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四川师范大学作为师范类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极具优势。通过教学让大学生具备通过作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课程思政与思政实践的意义

    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通过戏剧作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戏剧表演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传承中华文脉,创作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具有家国情怀的戏剧作品,充分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与思政实践在戏剧表演课堂中的应用

    具体来说,课程思政与思政实践在戏剧表演课堂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认识—认同—自信”。“认识—认同—自信”“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很好地解决了不同教学阶段的难题。

    “认识”即“认识自我”,是戏剧表演类课程的第一阶段,核心内容围绕“我”展开,在这一阶段,无论是自主观察挖掘,还是自主创作,抑或团队创作,都必须有要求、有边界、有主题,以“我”为出发点,将课程思政元素(包括“我的文化素养、我的法治意识、我的心理健康、我的责任感”和“我要热爱劳动、我要遵纪守法、我要诚实守信、我要无私奉献、我要爱岗敬业、我要开拓创新”等)作为创作的主题范围。学生通过围绕以上课程思政元素开展的表演训练,重新、真正、深刻地认识自我。

    戏剧表演类课程的第二阶段是完成“认同”,即“认同自我”。不再任由学生随意选取作品进行改编创作,而是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作为题材要求,将实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作为改编和排演的目标,最终实现认同自我的根本目的。

    戏剧表演类课程的第三阶段是完成“自信”,即“文化自信”。将创作对象、创作主题、创作源泉对标巴蜀当地红色文化,以展现四川文化为目标,创作排演优秀的现实主义主旋律话剧作品。通过作品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爱党爱国的思想情感。

    课程思政与思政实践在戏剧表演中的创新思考

    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实现“我—家—国”的课程思政融入,循序渐进地将教学由“灌输”变为“渗透”,让学生由“我听”转向“我演”,发挥戏剧表演教学独特的情感体验优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为了塑造角色的性格特征、探索角色的行动目的、理解角色的潜台词……主动了解历史、挖掘人物、梳理背景。

    创新作品内容选取。从传统的戏剧表演练习剧目库中跳脱出来,从主题思政作品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作品,再到巴蜀红色文化作品,以“认识—认同—自信”为核心理念,选取、建设独特的具有思政意义的课程练习剧目库。

    创新实践方式。在思政实践方面,学生由“我被影响”转变为“我去影响别人”,打破以往思政实践只有学生自己参与的局限,教师带领学生创作优秀的爱国主义戏剧作品,通过公演和比赛,学生不仅在思政实践的过程中影响了自己,也通过演出影响了众多观众。

    未来,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将更加注重课程思政和思政实践的深入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戏剧表演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教材选取、评价方式和实践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求。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类课程的实践性优势,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元素,运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学院戏剧表演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与思政实践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王帅 郭晓楠)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04/27/08/ZGJYB2023042708_b.jpg 08 中国教育报 9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