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武中学始建于1905年,有着光辉的办学历史,是海珠区历史悠久的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分校本部(高中部)、初中部、岭南画派纪念校区(完全中学)三个校区,现有9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0余人,教职工340人。新时代新教育新征程中,百年老校再发新枝,传承“坚忍奉公,力学爱国”的校训精神,乘着省市信息化建设推广和智慧教育示范支撑项目之东风,推动国际化课程研发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以新课程新教材“双新”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升级完善“拓潜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持续推进“思维教学”改革,构建和完善“思维教学”体系,创建国际窗口学校,以奋斗者的姿态跑出提质增效“加速度”,实现了教学水平跨越式提升和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双丰收”,成为全市乃至全国新课改的优秀范例。
课程构建
迭代升级绽新姿
《词源》记载:“南武——今广东省城,粤城之创也。”“南武”是广州城始建时的称呼,学校以“南武”命名是希望学子“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有“数典不忘厥祖”的含义。“南武”的“武”,不是“武术”,更不是“武力”,而是一种智慧、一种优雅。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积极推进智慧教育,课改路上,且行且思,一度更名为“广州实验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育才中学一起成为当时广州知名的三大实验学校。20世纪90年代,学校明确了“育人为本,拓展潜能”的办学理念,开始进行“拓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随着实验的逐步推开,“拓潜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对不断深入的基础教育新变革和新高考改革的浪潮,学校抓住机遇,及时转变观念,将培养学生的思维作为根本出发点,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由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延伸到日常教学管理体制的转变,最终深入到课程体系的变革,形成了体系完备、分层分类、纵横衔接、中外贯通的课程体系。
具体来说,该课程体系由国家基础类课程群组(C类课程,学业必修)、“思维·思考·思想”拓展潜能类课程群组(A、B类课程,高考必修、必选)、“古风·蓝韵”特色特长(T)类课程群组(选修课程)、南武拓潜荣誉(R)类课程群组(自选)四类课程群组构成。百年南武质朴淳古的习尚和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则是学校课程生成、支撑、发展的力量。学校致力培养既饱含家国情怀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人才,该课程体系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本校教师、家长、校友、社会人士均可参与开发课程,同时赋予学生自主发起课程的权利,不断充实完善。
古风悠悠
春花飞上银瓷面
“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何须锦缎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南武学子的妙手,描绘了琳琅满目的广彩作品。银白瓷盘上,或花团锦簇,或神话传说,或戏曲人物,令人叹为观止。这是学校面向高二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名为“广彩饰品设计与制作”,属于非遗文化艺术传习课程模块,是南武中学“拓潜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长陈祥春看来,“学习,是为了发现”。学校、教师要通过课程的开发、实施,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发现学习的乐趣、发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古风”传承研习社课程中,开设博物馆考察研究课程、“军事·国防·尚武”体验课程、“农业·农村·农民”体验课程等,同时实施灵活、动态的课程管理方式,推行研究性教和学模式,实行学生导师制度,让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实现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
课程的重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思维品质。学校把“育人”放在“分数”前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培养“文雅的南武人”,其内涵就是:言行文明、性情雅正、现代素养、国际视野。学校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中选取“净、静、敬、竞、止、定、毅、安、虑、得”十个字,将“十字铭”修炼活动作为德育主干线,开展“每月铭星”评选、年度“十字铭”修炼之南华奖评选等,强化“三品”“四有”“五无”“六条红线”“八大习惯”教育,操场上、校道边、走廊里,处处皆课堂。利用南武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定期开展图书馆语文阅读分享特色活动,打造“四个一”特色品牌:“一扇窗”——课表上永远留“一扇窗”,确保每名学生每周均选修兴趣课;“一盏灯”——无论多忙,每天确保“晦闻时光”阅读时间;“一块黑板”——金字塔顶端的学习方式就是“讲给同伴听”,确保学生每天自己讲题20分钟;“一笔好字”——确保学生每天学习之余能够花10分钟放放松、练练字。组织南武民乐大学堂、合唱团、红领巾广播站和朗诵队等多项社团活动,为学生艺术才能的展示搭建宽阔的舞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禁毒活动、反诈宣传等社区实践课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南武赢得了社会美誉。学校合唱团连续四届荣获广州市学校合唱节比赛一等奖,享有“广州市优秀合唱团”称号;“手之韵”社团至今已承办了33场WCA魔方比赛、2场亚洲竞技叠杯运动锦标赛,南武师生获奖无数……
新韵声声
国际交流美名扬
近两年,14名南武学生入选广州市“英才计划”。高二年级学生曾信瑶,别看年纪不大,却是大家公认的“小专家”,能轻松辨认几十种蝴蝶、几千种鸟类,绘制自然笔记近200页,在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选拔中,成功进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伦照荣教授实验室学习。
曾信瑶所在的是南武中学课改实验班,由创新人才班(物理1班)、未来技术班(物理2、3班)和博雅通识班(历史4班)四个班组成,是海珠区高中理念好、课程好、成绩好“三好班级”。
“不一定出国,但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不一定要当科学家,但必须提高科学素养,学习未来技术。”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在南武中学落地生根、发芽、开花。学校根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构建“新韵”科技创新实验室课程,引入美国STEM学习项目,并建成了3个高标准的创新实验室。5年多的时间里,学校不仅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项目的学习”“跨学科融合”“深度学习”等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还致力于STEAM课程的本土化探索,让STEAM课程扎根中国教育;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引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联动生物实验室课程”,并建成了配备有先进实验器材的高标准生物实验室,使每一名参与的学生都能经历完整、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引入机器人和无人机课程,建设人工智能研学基地,推进智慧教育;除正常修习之外,学生可以通过选择自学、先修、免修、免听等修习方式,自主确定学习进程,个人学习的经历与能力可换算学分,校外学习、网络学习、国际学习也是学分获得的途径;试行弹性学制,同时,学校打破学科壁垒,建构以“问题驱动”为核心的思维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板演、演讲、作品展示等,丰富课堂教学形态,让学生经历跨学科融合、完整性研究、智慧化项目、实践类研学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学科竞赛方面,每年都有五大学科竞赛的全省一等奖,南武无人机校队更是屡获佳绩。
学高身正
教学相长铸辉煌
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强科长、备长队伍培训,组建“质量管理导师团队”,建立“梯级成长制度”,发挥名教师(正高级、特级、省市级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三思教学”(思维导学案、思维课堂、思维作业)落实;实施“青蓝工程”和“学术型教师培养工程”,按三年一个周期,从教书育人美誉度、教学成绩好评度、科研成果知名度三个维度,引导教师走专业发展、学术发展的发展路径,培养一支与学术型学生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师德师风高尚、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能力高超、学术能力强劲的教师队伍,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课程评价和专业探索方面积极反思、探索、创新。实行工作导师制,为新班主任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班主任导师;根据年级特点和需要,每月开展一次年级主题班主任沙龙;举行“天度星光”论坛,开展班主任成长故事分享、主题班会课研讨、校外专家培训等主题分享;校本部、初中部、岭南画派纪念校区、南武实验工作交流与共建;在贵州省贵定中学设立三个“南武班”,采取研训交流、教师互派、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团队共建、远程“双师”课堂等方式,助力粤黔两地教育共同发展;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定期开展不同层次的师生交流和互访活动;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评选“教学成绩优秀教师”“优秀备课组”“优秀科组”“优秀学术团队”,形成了一支职业道德高尚、教育思想先进、业务素质过硬、工作扎实规范、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南武中学现有正高级教师8人、特级教师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以上名校长、名师工作室15个。
在课改道路上,南武中学砥砺前行,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先后获得广东省国家示范性高中、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广东省信息化建设中心校、广东省优质教育集团培育示范校、广东省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学校、广州市穗港澳姊妹学校联盟牵头学校、广州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广州市特色学校等荣誉。
(广州市南武中学校长 陈祥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