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是“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围绕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建设目标,以政治建设统领组织建设,以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素养,以“三个红色”坚定党员信仰,以先锋模范打造战斗堡垒。同时,注重弘扬“上善若水”的校训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以形成特色育人风格,思政元素融入校园文化以营造处处育人氛围,依托红色文化教育品牌以拓宽思政育人格局,德智并育,实现“小课堂与大课堂融合一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顺利建设壮美广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水电人才支撑。
坚持强基固本
铸造样板支部
1.以政治建设统领组织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旗帜鲜明讲政治,马院姓马,在马言马。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始终把牢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持政治原则、坚定政治道路,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实际行动中。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充分,坚持走在宣传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沿,坚决守好政治安全红线。
2.以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素养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注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引导党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全面系统和深刻认识党的创新理论。认真落实“一页纸”党建工作计划,把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和理论水平作为重要工作落实落地、抓常抓长,不断增强党员主动学习、勤练内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激发创优争先、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3.以“三个红色”坚定党员信仰
通过“三个红色”(红色熏陶、红色之旅、红色资源)活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坚定红色信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红色队伍。
红色熏陶。通过红色理论学习,不断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锻炼,建设红色文化育人品牌支部。让党员教师从学习马列主义原理中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提升红色理论修养,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进而提高理解领会乃至传播红色文化的能力,更好地承担红色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红色之旅。组织教师党员赴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聆听革命故事、参观革命遗址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前辈的意志和精神,不断坚定政治信仰和提高党性修养;同时加深党员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面向大学生讲好红色故事。
红色资源。红色资源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展现了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组织党员教师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学习筛选红色经典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感党恩、跟党走,让青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火热实践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4.以先锋模范打造战斗堡垒
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作为“双带头人”的“头雁”引领示范作用与支委成员、团队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的“鸿雁”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思政课青年教师“雏雁”在党建、教学、科研等方面共同成长,打造广西一流的思政课教师团队。组建“党员教学先锋队”“党员科研先锋队”“党员教改先锋队”“党员实践先锋队”“党员宣讲先锋队”“党员服务先锋队”六大先锋队,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双促进、双提高”。积极发挥“党员名师”先锋引领作用,依托江颉名师工作室,指导青年教师在教学改革、科研、理论宣讲等方面快速成长,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助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把党支部打造为服务学院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践行“上善若水”
润育水电英才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形成特色育人风格
坚持“八个相统一”,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培育推广形式新颖、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构建“一点三线”教学模式,即高校思政课的立足点在于立德树人,围绕这个中心任务落实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线”协同推进。以信息化、特色化、模块化“三化”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各思政模块内容与各专业课程模块有机融合,形成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针对每门课程内容的特殊性,采取区别性的教学方法,落实“一课程一教法”。通过“一课程一教法”的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历经多年探索,提出了“双线主导 递进融合 多方联动”的实践育人模式。实践教学活动由党的理论及地方特色与水电行业特色“双线”主导,构建具有高职特色、覆盖全校学生的多方联动实践育人体系,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爱党爱国,坚定信心跟党走,自觉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2.融入思政元素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处处育人氛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抓手,构建水电专业文化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着力打造凝聚工匠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校园文化品牌,推进大学生德育工程,形成了“1234”(一大特色、两类文化、三方共建、四进校园)文化育人模式。
一大特色。在校内实训场所内涵建设中,渗透职业精神,从水情教育馆、水利综合试验与研究中心到电力技术实训场、金工实训场、建筑实训场,无不渗透专业的文化底蕴和相关行业的精神。校园文化活动均围绕水电专业的时代精神、发展历程等开展,彰显专业底蕴,打造水电精品专业,突出水电专业特色。
两类文化。在探索建设凝聚工匠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校园文化中,展现学校独特的校企融合水电特色校园文化内涵。把东盟经开区的东盟特色、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学院的校园文化,以此构建独特的具有“四大气质”(水电文化、社区文化、东盟文化、企业文化)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形成学校的职业素质文化。
三方共建。学校、企业、社会/社区三方共建校园文化,营造校企合作、校社合作的文化氛围,熏陶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打造精品社团文化,依托文化共建实践活动推进德育工作。
四进校园。把东盟文化、企业文化、华侨文化和民族文化“请进来”,让水电校园文化“走出去”。
3.依托红色文化教育品牌,拓宽思政育人格局
在红色文化教育馆建设基础上,制定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既符合思政课建设要求,又与本校二级学院建设要求相一致。不断深化红色文化教育馆的育人功能,创新学生入馆学习新模式。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教育馆建设成广西同类高校中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基地,为争创广西高校重点马院打好基础。
打造思政教学课外讲坛,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方针政策,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积极对接地方政府部门和社区,组织教师学生赴相关各级党组织开展活动,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宣传能力强的师生宣讲队伍,打造在广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宣讲团。
4.坚持“德智并育,以德促智,以智弘德”,实现“小课堂与大课堂融合一体”
“德智并育”,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德促智”,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助推技术技能成长。“以智弘德”,即培养学生“小我融入大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坚持思政“小课堂”的理论讲授,强化专业课程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大思政”育人。各专业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开展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教育。依托校外五类实践基地开展国情、区情、企业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学习教育,实现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党支部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组织学生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广西革命纪念馆和李明瑞、俞作豫烈士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赴南宁市武鸣区宁武镇伏唐村、河池市金城江区九圩镇肯堂村、北流市新圩镇河村与民乐镇艺术村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
(李春萌 姚高翔 徐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