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学前周刊·管理
2023年02月19日 星期日
微社团:给教师更多可能
陈桢 陈露

    幼儿园教师从事的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活动,遇到的也是实践性问题。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必须依靠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主动创造和行动。但目前很多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一个主题课程的落地实施,需要管理层的审核、年级组的审议、班级内主配班教师的合议,几轮流程下来,逐渐形成了套路,教师越来越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

    如何解放教师,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更多可能性?这些年,我园在微社团课程开展过程中,同步构建“赋权增能,自主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样态,束缚“少一点”,赋权“多一点”,鼓励教师建立自主发展生态,如今已初见成效。

    微社团运营:少一点固定流程,多一点放手建构

    微社团是一个个的微课程组织,它采用“教师自主申报—教师自由竞聘—园所统筹优化—幼儿自愿选择”的程序,充分考虑教师的自主性设计与个性化选择,打破传统固定班级模式,混龄打通,全园联动,不仅尊重和顺应幼儿的兴趣,也撬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热情。

    “00后”小蕾老师的经历,就是“微社团”运营过程中教师自主成长的缩影。小蕾老师刚来园时,低调内向,不善言辞,但在她写书法时,全身都在发光。她经常用各种各样的笔触和色彩把字写得富有创意,幼儿更是深深着迷于小蕾老师的“书法魔法”,常常围在她身旁提各种问题。

    社团自主申报初期,小蕾老师跃跃欲试,想顺应幼儿的“小期许”和自己的“小特长”申报成立书法社团。但因担心识字和写字会被误认为有“小学化”倾向,违背幼儿园课程设置的要求,因而,她迟疑了。了解了小蕾老师的情况和对社团的初步设想后,幼儿园微社团课题组大力鼓励她开设,并建议她明确书法社团的目的:不以认字和写字为目的,而是以甲骨文为载体,从象形文字的读图开始,让幼儿感受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在增强幼儿文字意识、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同时,培育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也能作为幼小衔接的良好契机。就这样,“书画同源社团”热热闹闹地开张了。

    小蕾老师从象形文字入手,和幼儿一起分享了许多关于汉字的故事,尝试创作了很多有意思的“书法(画)”作品。活动过程中,小蕾老师经常和课题组伙伴一起分享幼儿在社团的表现,有了一个新的汉字故事或想法,她会兴奋地和课题组一起研讨新思路。社团活动结束时,她和幼儿一起完成了一本“文字书”,幼儿开心极了。“书画同源社团”完美谢幕,小蕾老师发现在完成“文字书”的过程中,幼儿对一本书的诞生也表现出浓厚兴趣,于是,运营一个“图书编辑部社团”的想法,又悄然生发了,她又投入到了新社团的开创过程中……

    从小蕾老师的经历中可以看到,微社团就是从教师和幼儿日常互动的一个个微小活动里孵化出来的。它从幼儿的兴趣和教师的个人特质逐渐生发,从教师视角逐步转向儿童视角,从结果视角转向过程视角。我们欣喜地发现,通过“微社团”,教师对课程的驾驭更有把握了,更自信了,也更有创造的主动性了。这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也悄然奏响了教师成长进行曲。

    多层级支持:少一点独自研修,多一点团队协作

    微社团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个真实、小型的社会,他们在社团团长的带领下,和来自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伙伴共同完成一个个项目;对于教师来说,它是一个多层级的支持平台,在微社团中,教师能获得课题组大教研、领域组中教研、社团组小教研三个层面的支持,三个研修团队体量不一,人群不一,目标旨趣不一,却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多种路径。

    以“舌尖美食社团”开创的活动“藕然爱上它”为例。虽然活动的创意和实施是由“舌尖美食社团”团长高老师发起,但活动行进过程中,全园教师都会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大教研。比如,“哪些方面进展得较好/较困难,为什么?”“孩子在活动中有哪些‘哇’时刻可以分享?”“接下来打算如何开展?”“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提供帮助?”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从真实情境中提取答案和依据,这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了教师作为课程建设者,必须考虑的预设问题、主题实施、实践反思、再研问题、课程评价等五个步骤,无一不是为活动的继续开展服务。教师的讨论有密度、有温度,也有深度。

    领域组中教研更具领域特质,是同质人群组成的精准教研团队。每一个微社团开设的活动都会被归入五大领域,“藕然爱上它”活动就以健康为主要领域,有时根据需要,也可参加科学领域组的研讨活动。领域组团队教师围绕本领域特点,挖掘微社团活动中的领域特质,也给幼儿在微社团中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核心经验支持。

    微社团小教研的团队成员不仅仅是园区的教师,更包括幼儿园有一技之长的教职员工、家长和其他社会群体成员。“舌尖美食社团”的成员除了发起人高老师,也有“厨神”玥玥妈、园区厨师长刘师傅、社区面馆老板娘;“百草园社团”的成员有经验丰富的园长,喜爱种植的年轻教师,也有管理蔬菜大棚的家长爷爷。这些不同背景的成员在研修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背景和优势,为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这个团队中,没有传统主配班的概念,教师没有固定搭档,在和不同背景身份的成员交流过程中,教师更能开阔思路,互学互补。

    三个层级的教研,教师得到的是三个层面的支持。在这样多层级的教研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从问题出发、不断跨领域、不断和不同背景的人群合作,真正激活了专业发展能力。

    原动力循环:少一点外部评价,多一点自我评价

    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依托,但教师常常为“评价”二字头大。一方面,教师害怕被审视、被评价、被比较;另一方面,他们本不愿用一套标准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却为了应付“材料”不得不如此。

    在微社团实践中,管理者完全出让了评价规则的制定权,也不参与活动的评价,反而交由教师,依据社团活动的内容进行自定义评价。如“舌尖美食社团”“藕然爱上它”活动中,团长高老师以藕的生长环境、用途、基本特征等作为一级指标,并延伸出荷花、炸藕片、藕汤等11个二级指标,绘制出了社团学习地图,即评价表。在这个学习地图中,教师可以直观地看到幼儿的活动进度,也可对照自己的活动目标,判断活动对社团目标的支撑度,从而判断课程的实施情况。这样,教师既是评价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评价的对象和参与者,更是下一步内容的调整者,教师能以充分、彻底的自我评价为原动力,从而促进评价的优化。

    (作者陈桢单位系浙江师范大学幼儿教育集团;陈露单位系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