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基层法治研究所积极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将法律经验研究作为理论范式,深入探索相关理论课题,为学科的方法论理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研究团队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经验研究,通过调研观察法律生活秩序和法律运行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团队成员在案例分析、理论研究、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作出质性判断,提炼问题的事理或法理,进而分析出法律现象或要素之间的关联和作用机制,实现法律问题的微观探寻和理论创造。
溯本求源
开展法律经验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基层法治研究所在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背景下,以基层实践经验为研究材料,以专业理论服务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基层法治研究所与理论法学教学团队综合法律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和华中村治研究传统,实现了法律经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法方面的创新。研究团队深入基层,长时间参与到调研对象的生活中,深度观察和感受调研经验,更加全面地了解调研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文化环境,为问题的分析、总结和提炼提供了厚实的经验支撑。除此之外,学院开展的法律经验研究还承袭华中村治研究的调研方法,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理论,通过扎实的基层调研深入乡村,理解不同地域乡村的环境、习惯与文化传统,并以此为基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机制分析与理论解释。学院将多学科纳入研究体系,为法律经验研究的方法论建设汲取丰富的理论渊源。
理论引导
探索法律经验研究创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基层法治研究所对法律经验研究的理论建设重点聚焦于方法论层面,理论体系覆盖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在宏观层面,研究所开展的理论建设包含理论学习、调研锻炼、写作训练三个阶段。从理论学习阶段出发,学院以丰厚的学科知识背景为基础开展法律经验研究,从复杂的经验中提炼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分析和判断问题过程中。学院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研读经典的法律社会学著作,并对具体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泛读,在短时间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在调研锻炼阶段,学院高度重视田野调查,并将其作为实践的关键环节,从中提炼丰富的实践经验,减小质性判断的片面性。研究所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开展调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长时间的调研方法传授,让参与者在短期内尽快充分掌握学习法律经验研究的方法,以便更科学、高效地开展研究。进入写作训练阶段,学院将辨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作为重点,充分体现理论学习和调研锻炼的成果,锻炼参与者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灵敏度,有效提高了理论分析与应用水平。
在微观层面,学院开展的法律经验研究进一步优化流程步骤,切实提升研究效果。首先是调查研究,研究团队不固定课题项目或研究题目,扎根到田野中,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调研地点的基本情况,对各方面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其次是质性判断与理论提炼,研究团队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依据专业知识背景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初步判断,从中提炼理论。再其次是机制分析,将初步判断进一步深化,找出法律现象内在机制的运行逻辑,实现对法律现象的发展判断。研究团队着力探究理论应用与实践探索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分析因果链,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是成果转化,研究团队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提炼,综合多学科知识理论,产出逻辑顺畅、表达清晰的论文或报告,对调研对象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立足实践
推动法律经验研究应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基层法治研究所与理论法学教学团队深耕理论、注重实践,团队成员认真学习黄大年精神,在基层执法、司法、信访、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多领域着力,对基层法治体系建设进行研习、分析,形成了众多助益社会进步的成果。研究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湖北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工作,深刻剖析典型案例与运行机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
学院突破传统学科建设框架,紧密围绕社会发展所需,不断整合学术力量,着力于转型期基层法治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发挥校内外资源优势,整合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学术资源,以基层法治研究所为阵地,深入开展基层调研,拓宽学术研究领域,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建成有重要影响和强大竞争力的特色学术团队。(苏聪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