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让课堂变革悄然发生
——上海市致力于小学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
费宗翔
学生活动

    上海从2013年开始推进零起点教学和等第制评价,夯实了全市小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但正如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所说的那样,为了让课程教学更好地满足儿童需求,让小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逐步拥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助力核心素养落地,也让教师放下外烁权威,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形成课堂的内在吸引力,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学教学研究部于两年前启动小学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小学段11门学科各自确立一所实践研究校,由市教研员带领教师从学科实践、综合学习、技术融入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

    素养导向的学科实践

    课堂需要有意义的联结,教师应将知识的学习、运用和真实的生活场景建立起关联,加强课程内容和儿童经验、社会生活的整合,有机融入现代技术和学习资源,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培育核心素养。

    法治观念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在市教研员关月梅带领下开展了法治专册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他们探索运用“以案导学”的策略,增强法治专册教学的实效。通过依据真实判例设计的“法治案例辨析”,让学生经历解读案例、发现问题、寻找线索、问题预判和证明结论的法治思维发展过程,引思促行,让法治教育变远为近、化难为易、更真更活、教学相长。“以案导学”是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特别是法治专册教与学方式变革的一种探索,在实施过程中,要选好案例、析好案情、用好法律、应用拓展、以评促学,让学生在读懂、领会、运用法律的过程中启迪法治思维,发展法治观念。

    在市教研员祁承辉引领下,英语学科以“学习活动观”为引领积极推动英语教学方式变革。上海市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在《英语》(牛津上海版)二年级第二学期Module 4 Unit 2 Period 1“Mother’s Day”一课中,教师抓住“感恩母爱”这个点设计关键教学活动,整体推进,实现学思结合。通过角色扮演和朗读对话实现知识的传递、认知的提升、情感的加强。通过设计应用实践类活动“母亲节到来之际,为妈妈做一件事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框架表达感恩之情,认识到“爱妈妈,不仅在母亲节,更在每一天”,从而让学生在相关情境中体验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落实了育人的价值。

    市教研员薛峰指导语文学科以“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综合实践”为基本研究路径积极开展学科实践活动。闵行区实验小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真实的毕业季情境中,以“小豌豆魔法季”学习主题为引领,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回忆、梳理自己难忘的小学生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恩致敬母校,畅想未来。在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积极探究,课程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每门学科都努力从学科本质出发,探索与素养目标、课程内容匹配的学科典型育人方式。正如谭轶斌所说,课堂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传授,而是要创造情境,将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产生完成任务的愿望,在探究中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对意义的整体获取。

    指向问题解决的综合学习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往往不是指向单一学科知识的问题。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所强调的,课堂需要建立知识与知识的联结、知识和生活的联结、知识与自我的联结,通过综合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观念,在书本知识和自我发展之间建立关联,落实学科育人。

    上海大宁国际小学数学组形成了“生活中的出租车付费问题”的典型案例。在实践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对信息收集方法的体验及思考,不断调整任务从单一走向开放,提供学生经历,让学生感悟如何获取真实情境中的关键信息并处理冗余信息。围绕车费的测算,学生不断聚焦问题思考:为什么要这么算?怎么想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市教研员章敏说,这些思考都在引导学生对真实情境中的蕴含条件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理解和把握问题;都在引导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驱动中进行主动探究,促进学生对学科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美术学科从发现教学常见问题入手,站在问题解决的视角,来改进教与学方式。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教师开展了“解决主题创作问题”活动设计与实施。通过梳理主题创作的主要任务“理解主题—收集素材—构思作品—创意表现”,将学生从美术课堂“小空间”引入校园“大空间”,将学校课后330活动作为美术创作的基础资源,规划综合活动来解决问题。市教研员徐敏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她认为,在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下,学习方式的变化使学习活动更自主,学生对主题形成了合作、规则、毅力、关爱、勇敢等不同角度的理解,运用多样的美术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调动多学科知识,以美术学习方法促进自主认知与创意表现。

    市教研员管文川倡导劳动技术学科应当基于学科、学生特点和已有资源,以技术支持进行学习活动设计。上海市嘉定区迎园小学以番茄种植为切入点,构建了真实情境下的项目化生产劳动探究学习活动,重构了以劳动素养培育为主线、以技术运用为手段、以实践项目为载体的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劳动技术课程体系。小番茄种植劳动教育实践项目有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彰显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育人价值。

    市教研员费宗翔发现,信息科技教学中存在“学生学技术快,完成简单问题容易;解决贴近生活的真实问题却比较难”的现实问题,便带领上海市浦东新区尚博实验小学以“春季运动会”为情境,从“设计运动会报名表”单元任务出发,设计了4课时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融合多学科知识、融合线上线下资源工具,去试错、去纠正、去完善、去评价,形成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实践路径。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学会用数据的视角去观察、记录、统计与分析,提升学生的数据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不论是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常见问题,还是生产劳动中的生成问题,各学科都尝试让学生面对真实场景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多学科视角来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建议、方案等,在检验、实践过程中整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价值观念和资源,实现问题的解决。

    技术和资源支持的自主探究与深度体验

    上海始终高度关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正在逐步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为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然学科在市教研员赵伟新带领下,围绕“技术赋能下以‘问题—任务’为特征的单元教学”展开实践研究。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利用“理解”和“逆向设计”思路,研发了单元教学概况表,构建了能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的单元“学习大任务”。同时,聚焦问题解决,抓住学习支架构建这一关键要素,以及“赛·课堂”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加持和教研工具的支持,架构了资源、评价、技术三个课堂教学支架,从组织方式、认知方式和实践方式三个维度变革教与学方式,使自然学科的课堂呈现出新样态,促成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的重点是在数字化实验支持下开展小学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习活动设计,上海市虹口区广灵路小学将数字化实验手段和方式巧妙渗透到小学的科学课堂。市教研员沈慧丽认为,利用数字化实验开展教学工具的优化,实现了实验手段数字化、测量实时化、现象规律可视化,让学生不断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体验。通过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和优化学习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优化学习活动。

    市教研员王立新带领体育与健身学科以线上线下融合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技能类学练活动的研究与实践,重构单元,探索技术和资源支持下的学科教学新样态。上海市嘉定区古猗小学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单元问题链、资源的运用及评价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凝练出一条设计路径。以期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在“导学、学会和会学”三个层面扎实推进,从而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形成必备品格,更好地践行健身育人的课程理念。

    音乐学科围绕“支持探究 引导建构”积极开展技术与资源支持下改变音乐教与学方式的探索。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在学科持续推进内容结构化的单元教学基础上,开展“探寻神州乐韵”的项目化大单元研究。在市教研员席恒看来,该项目从关注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的变革进一步转向了重视在技术与资源支持下转变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项目研究确立了结构化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课堂也由单向输出、强势主导转变为知识情境化、活动任务化、思维问题化,促进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建构。

    技术对教育的赋能,不只是工具的辅助与功能的叠加,只有让技术融入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的优势。4门学科探索“以学为中心”的数字资源和数字环境建设、以单元教学为整体的互动技术应用与以健身育人为导向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努力通过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更想学、更会学。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课堂变革没有止境,上海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研究才起步不久。正如崔允漷教授所说,“学科育人是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点”。未来,各学科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愿景与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等方面继续深入、扩大实践探索,努力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费宗翔)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