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聚焦山东先进制造业强省战略,发挥行业办学优势,深耕工业制造业领域,以“双高计划”建设为载体,深化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增强了办学适应性。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学院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先进制造业强省、数字强省等发展战略,聚焦工业制造业领域,制定专业集群建设规划,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提升专业与区域主导产业的匹配度。基于区域产业链发展、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跨界要求等因素,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建设了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智能控制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1个专业群。学院制造类专业占比达65.5%,覆盖了山东省制造业31个大类中的27个行业,制造类专业在校生数量占比达59.1%。
建设山东省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学院牵头成立了山东省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激发活力,健全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使产业要素和教育要素融合发展,2020年集团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建设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打造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学院经山东省工信部门等六部门批复,聚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建设了与产业技术发展同步、区域共享机制先进的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基地开发先进实训项目300余项,可同时满足2000人进行实训和培训。学院与烟台万华、鲁泰纺织、歌尔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了14个产业学院,建成了产教融合平台。2020年基地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
深化科教融合,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效衔接
各专业对接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要求,以深化科教融合为载体,持续赋能专业升级、迭代发展。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指导意见,践行“突出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理念,做好人才需求调研,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迭代升级。引导各专业聚焦山东省“十强”产业,充分运用“大、智、云、移”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专业建设。发挥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优势,推进专业智慧化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实现专业与产业发展同步。新增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机电技术、汽车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专业。
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为载体,开展科教融合育人。建设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校新技术研发中心等24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发挥省级技术技能大师、产业教授和全国行业专家等高端人才作用,实施科研反哺教学计划,引导教师将应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项目及成果转移转化案例,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中,转化为教学项目。以专业工作室、创新性实训等形式,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近3年培养参与“双创”实践的优秀毕业生8446人。
学院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强化“双创”课程开发,培育学生“双创”能力。建设了知识产权学院,组建专利兴趣小组、工科专利班,营造专利申报和创新氛围。学院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深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
校企协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创新“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模式,发挥国家教育部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优势,推动46个专业对接49个“1+X”证书试点要求,校企协同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课程87门;主持建设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参与24个,主持省级资源库3个,开发813门网络在线课程,形成新型教学资源供给体系。
校企协同创新“职场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创新实践、素质养成“五位一体”培养体系,开发职场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现代职教课程,校企共建670个校内外实训基地、55个虚拟仿真实习实训系统,形成职场育人环境;建设“三种能力、三重角色”良师团队;实施“线上、线下,职场化”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形成“大爱厚德、善思精技”的职场式育人文化;打造“职业素养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山科品牌效应。
学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持续发挥国家“双高计划”院校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全力打造智能制造特色鲜明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赋能山东省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郑德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