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8日 星期四
从求学励志故事中汲取奋斗动力
朱昌俊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日期临近,南京小伙陈同学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求学经历激励了众多埋头苦读的考研学子。过去的10年里,他从一名高考成绩仅180多分的专科生逆袭成“双一流”高校硕士生。他当过程序员,干过保安,做过儿童兴趣班的助教。不久前,他又以优异成绩成功签约镇江市的一所中学,明年毕业后即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看了他的成长故事,有考研学生留言:“感谢你让我变得自信,瞬间有了动力,一切都来得及。”

    相比各类“高大上”的励志名言、名人传奇,小陈的个人经历,更多属于普通人的逆袭故事,更接地气,也更能激发旁观者的共鸣。这也是他的故事在网络空间引发关注的重要原因。当前,距离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已不足20天,考生们正处于最后的备考冲刺阶段。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众多埋头苦读的考研学子或许都能领会到属于自己的启示。坚韧、努力、自信、乐观……小陈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品质,或有助于他们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大考”。

    其实,小陈个人经历的“励志”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成功考研一事上。他的复杂人生体验,更说明只要怀揣信心和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人生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退一步来讲,考研是人生经历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但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相信奋斗的价值。对于备战的学子们来说,当此之时,既要打起精神全力备考,也不妨用豁达平和的心态去迎接挑战,去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结果。

    事实上,一些属于普通人的励志故事,对青少年具有非常现实的激励价值。众所周知,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高中生备战高考,还是大学生就业、考研,都经受了更大的压力,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善待和鼓励。而这样的励志故事可以让更多人意识到,只要坚定信念,敢于行动,什么时候都有改变的可能性,不必过于纠结于“一城一池”的得失。

    当然,对于小陈这类个人逆袭故事,我们也不必将之过度美化。要知道,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少不了迷茫和艰辛。成功背后,是大量的付出以及不懈的坚持,这种“不易”也应该被客观看待。一方面,要警惕用结果导向去评判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而忽视过程的意义。比如,考研的过程本身,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次宝贵的历练,它所产生的影响,很可能不限于考研的结果本身。另一方面,他人的成功未必可以复制,我们要善于从励志故事中找寻启发、获取动力,但并不代表要去走别人的路,而是应从不同的生命体验中汲取养分,让自己的生命更充实、饱满。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