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7日 星期三
主旨发言
本报记者 高毅哲 见习记者 程旭 整理
12月5日—6日,2022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以线上形式召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教育部部长艾哈迈德·贝勒胡尔·法拉西在会议上发表讲话。本报记者 张劲松 摄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 任友群

    今天,我们共同关注怎样通过设计引导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促进教学与学习的变革。这里,我分享一下中国的几点做法。

    第一,以能力提升工程为载体,逐步培养教师数字时代的教学胜任力。近10年来,中国先后实施了两期全国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一方面,明确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微能力点与考核评价规范,将自主选学与能力认证相结合,支持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发展需要提升技术应用本领;另一方面,有梯度地设置不同智能教育场景下相关教育教学能力要求,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主动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跨学科教学、智能化教育等教学创新。

    第二,以试点工作为引领,积极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技术优势,破解教师队伍建设痛点问题,中国于2018年和2021年先后启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4年来,通过加强专家指导、推动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在助推教育教学创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师教育改革、教师管理优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第三,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创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今年年初,中国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3月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我们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了“教师研修”专区,汇集了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不同学段和类型的精品教师研修资源,无差别支持全国教师自主选学和各类教师研训开展,实现培训学时学分的数字化认证,并与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对接,支持面向过程的教师评价改革。

    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不是由技术决定的,而是由人决定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促进教学与学习变革的前景无限,任重道远。我们呼吁各国各界携手并进、共同探索,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深度融合,共绘智慧教育美好明天!

AI技术为规模化因材施教提供机遇

中国青海大学校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史元春

    目前,中国教师资源依然短缺。AI等技术的出现,为规模化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机遇。

    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AI技术已经在学生表现评估、作业批改等教育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更多的是扮演“监督者”“观察者”之类的角色。而面向教育的交互式AI技术,将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通过交互式反馈与干预手段,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准的同时优化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业表现。在这个过程中,AI将通过评估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不断学习进化,最终形成迭代式、交互式的高级智能形态,帮助教学过程形成良性闭环,切实赋能教学环节,助力因材施教的实施。 

    面向教育的交互式AI技术具有诸多应用场景。我们课题组在人机交互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研究工作情况,表明交互式AI可以通过提高学生阅读的专注度来提升学习效能,比如利用传感数据实时计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当检测到学生阅读走神时,通过播放一段知识关联的视频,重新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阅读内容上。交互式AI还可以将课堂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融入到教学环节,用来辅助教师改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视频、声音、传感器等数据,交互式AI实时计算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如举手了几次,有没有打瞌睡等,然后根据感知到的学生课堂表现数据,及时给予教师反馈和建议。对学生而言,交互式AI技术可用于提供自适应的学习规划,并在教师参与监督的情况下,定制个性化学习与复习方案,进而推动规模化个性教育。

    如此,面向教育的交互式AI技术通过提供实时恰当的反馈与干预,让AI技术与师生之间产生自然互动,并通过提供个性化学习策略和适应性教学建议,最终达到提升教师教学效能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助力解决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教师资源短缺难题,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纳米比亚面临人工智能应用的挑战

纳米比亚教育、艺术与文化部部长 卡安娜·恩吉蓬多卡

    纳米比亚教育、艺术与文化部修订基础教育课程,从小学到高中都纳入了信息通信技术科目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培养学习者的数字技能及素养。我们还采购了应用程序平台,以加强将人工智能纳入到教育系统中的努力。目前,纳米比亚提供计算机的学校数量已经有所增加,学生具备了学习编程的物质基础。

    在管理模块,我们创建了包括行政人事、学习者、监护人和教师的档案,对具体课程、考勤记录、考试打分、进度报告,按年级、班级、科目来进行记录,最大程度纳入人工智能。我们还开发了线上学习教材,学习者可以在线上平台相互沟通使用心得。我们还开展了一个叫作“互动屏幕”的项目,应用于全国97所中学。

    我们也面临很多挑战。首先,我们很多学校没有稳定的互联网,有互联网的学校也只能够满足行政部门的需要。在我们国家,一些农村地区主要使用2G网络,智能手机很难使用。其次,电力也是个问题,这个也是农村学校面临的一个挑战,如果没有电力就很难使用数字设备,不可能把任何人工智能纳入到教学中。再其次,获取资源的困难也不可忽视,学习者和教师无法获取或无力购买相关设备。此外,很多潜在的受教育者没有读写能力,虽然有不错的资源和平台,但人们是文盲或者没有使用的愿望。一些教师和一些学习者的数字素养也比较低,这限制了在教学和学习中对人工智能的应用。

    纳米比亚正在不懈努力并加强与伙伴的合作,让学校能够连入互联网,获得资金来采购设备,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并且加强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

人工智能要帮助学习者克服困难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 汉内莱·尼米

    通过在芬兰的实践,我们发现人工智能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习效果,把所学的知识整合到活动当中。人工智能已经被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提前预测,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校制定更加有效的、更加灵活的教学计划,打造更好的学习环境,针对学生不同的需要,给予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相关建议。人工智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想象力、设计创造能力。

    在芬兰,我们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我们仍然还处于早期阶段。未来,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看,它很可能会帮助我们去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学习背景下为学习者提供支持。

    我们可以从一些例子看到,人工智能平台的开发如何帮助教师对课程作出相应的调整,甚至可能使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改变。比如说对于备课,将人工智能整合到课堂环境当中,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预测学生潜在问题的精准性。芬兰希望通过可靠的人工智能技术,去实现监督人员、收集相关数据、保障数据安全、提高数据治理透明度和多样性、维护无歧视和公平等目标。

    我们认为机会公平是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当人工智能运用于教学当中的时候,人工智能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助不同的学习者去克服所有的困难。我们希望未来有一系列的新功能,支持所有在学校和社会当中的学习者,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权利是什么,以及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去实现这些权利。

    (本报记者 高毅哲 见习记者 程旭 整理)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