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百名博士请缨分赴企业,“把脉”产业升级,融入经济发展主战场。近日,一份《关于印发〈烟台大学百名博士服务烟台工作方案〉的通知》打开了烟台大学校地合作的创新路径,烟台大学以山东省烟台市“9+N”产业集聚培育工程和16条重点产业链为依据,迅速集结人才“智库”,服务烟台发展,用创新的思维模式推动科教产融合发展。
“将服务烟台工作列入学校重点发展规划,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今年,烟台大学决定以构建校地融合发展新格局为总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学科和平台优势,做强服务烟台融合发展的创新引擎,赋能烟台产业迭代升级和企业倍增计划,横向纵深、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山东省烟台市县(区)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烟台大学百名博士服务烟台工作方案》,该校相继选取了百名以上博士人才,从服务产业布局和决策,服务产业,服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服务科研院所、行业机构等支点出发,以教师挂职、教师兼职、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科技顾问、科技服务志愿者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实现专职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打造校地合作新模式。
此举得到了烟台市的大力支持,市工信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烟台大学与我市倍增企业产学研合作需求情况调查的通知》,为“百名博士服务烟台”征集企业需求,市科技局也通过各种方式向企业宣传介绍帮扶项目,共同为校地、校企合作打通对接的渠道。
“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真的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而且通过这种深入企业一线的方式,一方面能让自己的研究更加贴合产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还大大丰富了教学素材,能够将现实需求与应用前景案例嵌入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博士郑强研究的“元宇宙智慧医疗”和“AI跨模态医学图像合成”两项成果,获得山东省中嘉英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青睐与投资,学校选派其挂职企业科技副总,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技术研发。
据烟台大学合作发展处(服务烟台办公室)处长孙旭涛介绍,烟台大学的服务方案紧紧围绕烟台市“9+N”产业集聚培育工程和16条重点产业链,依托烟台大学自身的科研平台和人才资源,为“百名博士服务烟台”的落地实施制定了任务清单。
百名博士将带着各专业领域科技特长,具体对接任务清单。任务清单主要包括服务绿色石化产业、有色及贵金属产业、汽车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精深加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以及前沿性产业中的人工智能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博士们带着实验室的创新技术走进企业车间,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补全各领域技术创新的产业链。
此外,该校百名博士服务地方并不局限于科研技术层面,也体现在社会服务领域。“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院在烟台大学设立,今年学校又与烟台市政府共建成立烟台知识产权学院,在百名博士服务烟台工作中,也将发挥烟台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优势,为政府、企业提供智库服务。”孙旭涛说。
据悉,烟台大学于1984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建校以来,学科与专业设置一直紧跟烟台城市工业体系建设和发展方向,瞄准的就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需求,学校专业和城市发展一直处于这种密切相关的关系。以“百名博士”人才为基础形成的服务体系,形成了有序、精准对接多领域、多行业的综合服务链条。
“深入到地方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是促进高校人才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初心,就是让人才走出‘象牙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深入产业发展的第一线,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中,促进校地企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烟台大学党委副书记郭建国说。
近年来,烟台大学紧密聚焦国家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深入县(市、区)域的行业(企业)、地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行业机构等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做强服务地方融合发展的创新引擎,赋能产业迭代升级和企业倍增计划,从中也获得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入选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学科建设。
今年,烟台大学又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重点推出“百名博士服务烟台”项目,让优秀人才扎根烟台,深入服务科教产教融合发展,在实践中找到事业发展的归属感,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发挥高校在城市发展中的“人才走廊”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