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师教育发展现状,成都市经过13年系统探索、深入实践,构建起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成都教师“融创”学习课程体系,服务市域17万名教师终身发展。
调查分析:发现教师发展的主要问题
21世纪初,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成都市教育部门的统筹、指导下,通过对成都教师发展需求持续调研和课程实施效果分析,发现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缺乏优质的教师学习课程体系,制约教师素养全面提升。主要表现为课程资源不优,缺乏问题性、选择性、针对性和开放性,教师学习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二是缺乏丰富的课程构建与实施路径,导致教师学习方式变革不力。课程实施路径不全,以单向信息传输及线下学习为主。课程创建主体及路径单一,学习方式不够灵活,缺乏激发内驱力、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创新举措。三是缺乏深度的信息技术融合,影响良好学习文化生态的形成。课程建设技术支持不足,忽视互联网环境下学习资源建设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放性,城乡一体、协作共进的教师课程学习及管理方式有待创新,平台有待优化。
积极作为:构建教师“融创”学习课程体系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成都教师“融创”学习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2009—2015年)。分类研制成都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拓展教师线下学习课程资源,建设中小学教师学习网络平台。第二阶段是全域实施阶段(2016—2020年)。一是创新建设机制,构建国家、省、市、区、县、校多元主体融合创生的课程建设和运行机制;二是优化学习环境,依托互联网环境,促进课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拓展学习内容,强调课程文化,突出实践,构建生态课程群;四是转变学习方式,注重个性化课程的推送与服务,以校为本、混合式学习;五是变革学习评价,以学分银行实现教师增值性发展。第三阶段是探索创新阶段(2020—2021年)。一是在疫情防控形势下,迭代升级学习课程体系;二是技术深度融入,坚持自我更新取向。
深入探索:形成课程建设治理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
成都市以“立人”为核心,从课程文化建设着眼,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在课程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清朗的课程泛在学习空间。依托互联网环境,贯通融合理念目标、资源内容、创建主体、路径方式、信息技术、平台空间、评价管理,将静态的规制课程创生为动态开放的生长课程,形成主体多元、路径多样、课程多维、评价多边、成长多智、成效多姿的成都教师“融创”学习课程体系。将课程设计的组织条件、学习者、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活动、评价方式等有机融合嵌入,促进众创共建、持续优化。
数字平台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简称“继教网”)及其手机端“师培通”,支持技术赋能的课程选择学习和智慧视域下的教师学习管理,重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中心式点对面信息传播、课程建设层级赋权,形成课程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和休戚与共、价值追求一致的学习共同体。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成都市做好“停课不停学”相关工作,促进广大教师践履学习、服务学习和具身学习,在“实践增强学习”中实现课程构建与实施的迭代升级。
成都教师“融创”学习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思想性、知识实践性、环境技术性、实施开放性、融创协同性、管理激励性,制定各类学习课程准入标准,构建并实施课程。
成都市形成了“三基于五路径六分级”的教师学习课程融创策略。“三基于”以需求和问题为出发点,包括基于党和国家对教师发展的要求、基于服务学生发展的需求、基于教师成长的自我追求。“五路径”是指融创共享的建构路径,依托互联网环境,通过“自建”“引进”“征集”“连接”“共创”五条路径,创建市域教师各类学习课程。“六分级”是指多元协作的创建主体,打破行业界限、学科壁垒,形成由国内外行业翘楚、高校专家学者、教研员、基地校、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一线教师组成的专业协作、共享决策的多元课程建设主体。
在此基础上,成都市构建起教师“融创”学习课程超市。施行所有课程准入制,建成众创共享的基础素养、青年技能、特色优势、云社区生态、疫情防控措施要点、先导引领、精准扶薄七大课程,供教师选学。
成都市还自建多维度的泛在学习空间。建成数字化资源平台,将“继教网”及“师培通”建设成供市域内17万教师使用的课程资源平台、学习平台和管理平台。构建起泛在学习资源空间,以自建和联通的方式,连接全网优质教师教育网络平台,实现泛在学习。形成不断优化的“研训一体”教师教育新体系及教师课程运行和督导机制,建立完备的“预前监督→过程管理→反馈调节→固化成果质量”监控流程,形成自律主导的课程学习新方式和学分银行联动课程运行管理新机制。
成效明显:全面推进教师学习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成都教师“融创”学习课程体系强化了“互联网+”职后教师学习课程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富集学习化课程资源,搭建教师泛在学习平台,引导教师习得技术赋能的学习方式;重构适应互联网环境特点的课程组织形态和研修培训架构。推进混合式学习,形成多样化、个性化、在地化的课程模式和实施方略。落实好“停课不停学”相关工作,推行将“参与”和“理解”嵌入课程的“实践增强学习”,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
一方面,有力促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形成,有效提升成都教师专业素养,培育了大批高质量骨干领军人才。另一方面,有效支撑了成都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成都市的探索创新了职后教师学习课程新样态,坚持“课程文化”对教师教育的价值引领和规范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融创共享建成高质量成都教师“融创”学习课程体系,各区(市)县推出特色丰富的在地化课程。
成都教师“融创”学习课程体系变行政部门“要我学”为“我要学”:从本质上改变了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对培训课程的认识。通过“实践增强学习”、把握“关键事件”,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学分银行”为支点,通过“四分课程管理”制度,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建,促进课程反馈调节和迭代升级。
(谭文丽 王琴 沈丹 张学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