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思政课在线教学应坚守内容为王
司明宇

    在全国疫情防控的紧张形势下,很多学校采取“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学模式。这既是特殊时期的非常之举,也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成果,更是推动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重要阵地。在线教学唯有坚守内容为王,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真正触发思想、触及灵魂、触动行为。如何提升思政课在线教学的内容质量?辩证把握以下三个维度尤为关键。

    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良性互动。在线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学场域的虚拟化,缺乏师生之间互动的实体空间,这对思政课教学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提出了挑战。需要指出的是,“00后”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小就接触信息技术,一些学生甚至对网络新技术和线上学习方式的掌握比教师还要熟练。如何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性的必答题,更是一道难题。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即思政课在线教学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线上教学中牢固树立“主导+主体”的教学共同体理念,在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和学生群体特点的同时,坚持内容导向、能力导向和价值导向,主导思政课在线课堂。如果没有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的主导就失去了对象,教学双向互动就可能因“有教无学”而变得残缺。所以,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加强对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的主导,同时推动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融合,实现师生之间课堂教学与情感交流的良性互动。

    要坚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在线教学绝不是人对人、屏幕对屏幕之间的简单互动,而是教师运用特定的教学手段,通过组织系统性的课堂活动,实现教材的知识体系向学生认知转换的过程性活动。一般而言,教材是构成师生教学共同体的重要桥梁,是系统化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在课程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材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内容重复、理论抽象性与受教育对象感性化、统编教材与学生群体多元化的矛盾等。

    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用大众化的话语方式将抽象的意识形态内容通俗化地表达出来。在线教学中,思政课教师绝不能拿着教材内容“灌输填鸭式”教学,否则在线教学将流于形式和空洞说教。在线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找准学生的价值共鸣点、情感触发点、学习困难点,构建教材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学生特点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载体、充分挖掘网络资源,重视沟通、传递、感染、分享等情感作用,充分体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才能把教材文字背后的育人效果呈现出来。

    要坚持知识内容与外在形式的辩证统一。在线教学是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的突破口之一,它以方法的创新引发了教学理念的变革。新媒体时代,一些慕课平台与在线直播平台的推广和普及,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契机。例如,目前国内有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人民网公开课、清华教育在线、优慕课等诸多公共学习平台,以及丰富多样的在线教学工具。这些网络在线平台一方面为思政课在线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传统线下课堂不具备的功能要素。例如,点名签到、实时弹幕、电子黑板、论坛答疑、线上答题、教学统计等实用性极强的功能模块。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思政课线上教学中,存在部分夸大技术、媒介的工具性作用的现象,造成教学内容本身的空泛化问题。教师如果过多重视和关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互动”的外在形式,则可能忽视和忘记练好内功。一旦过于注重课堂形式的“花样翻新”,思政课在线教学的育人效果反而可能会大打折扣或成效甚微。因此,如何用在线工具承载丰富的知识内容,实现知识内容与外在形式的辩证统一,是思政课在线教学必须直面的课题。思政课教师绝对不能被线上教学的多重功能形式牵着走,掩盖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师虽然不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但可以通过“在线”的媒介,站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的第一线。在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思想战场上,思政课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激励作用,要牢牢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