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加强学段衔接”。近年来,昌邑市一直重视学段之间的科学衔接。为缩小小学与初中的差距,昌邑市以科学研究作指导,深入探索促改革,整合资源,形成了多样课程体系,助力小初衔接。
“教育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我们不能只看当下。学生进入初中后,会发现课程、知识体系、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跟小学有很大的不同,繁重的课业会让很多孩子落后在小升初的这一阶段。所以,咱们小学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做好迎接初中生活的各项准备。”昌邑市围子街道办事处宋庄小学校长毕秀霞如是说。
心理课程
两校联手经常化
初中阶段是由童年走向青年的时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宋庄初中、宋庄小学建立了“大手拉小手”机制,教师以专业引导和爱心促进学生心理良性发展。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为六年级师生分别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由资深心理教师任教。教师课程每月一次,目的是让六年级教师学习更精深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变化,给学生以更专业的引领。学生课程每两周一次,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心变化,化解疑难困惑,促进由小学生到初中生的心理转变。除此之外,联手开展各种活动,如初中教师到小学给学生开展讲座,带领小学生参观中学校园,消除学生对初中生活的不安。在心理课程的引导下,学生进入初中后会很快消除不适感,融入初中生活。
德育课程
红色教育连续化
学校结合各自学段学情,经过教研,联合制定德育课程计划,结合传承红色基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系列红色教育活动,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小学低年级结合听说练习组织讲红色故事等,小学高年级结合音乐美术课程组织唱红歌、办红色主题手抄报等,初中结合语文、历史及思政课组织征文、研学及演讲等活动,从小在学生心中种下红色种子。例如,组织两校学生到当地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小学低年级组织讲故事比赛,小学高年级组织唱红歌比赛,初中组织演讲比赛,各学段活动难度逐渐递增。每名学生一个档案袋,收集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参与活动的标志性成果及日常表现记录,记录其成长足迹。
校本课程
学段贯通一体化
小学与初中的一大不同在于基础课程的增多。初中的知识量与学科门类都比小学多很多。初中的生物、历史、地理等,在小学没有对应的课程,学生突然接受这么多陌生的课程正是小初衔接难度大的原因之一。因此,昌邑市鼓励各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打造校本课程,助力小初衔接。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比如昌邑市围子街道宋庄小学和宋庄初中,利用地域和人员的重合性,共同打造中草药园劳动基地。小学教师在劳动课上带领学生在基地中劳作,培养学生的种植技能;指导学生制作观察记录表,加深学生对中草药的认识。中学教师在生物课上带领学生采集种子、叶片,制作标本进行观察,传授理论知识。利用共同的劳动实践基地,学习的内容由浅入深,实现由小学劳动到初中生物的平稳过渡。
家长课程
因地制宜贴心化
近年来,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总体目标,宋庄初中、宋庄小学坚持把推进惠民服务作为提升办学满意度的突破口,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两校合作,将教育惠民与家长课程有效结合,真正实现家校社同发展,共育时代新人。
为解决学校师资短缺的实际困难,两校联手,整合优质师资,优化课程和实施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有序开展课后服务。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设了体育、艺术、科技创新、课程辅导四大类、十二小类的服务课程,课程难度由小学到初中逐渐递增,为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得到家长一致好评。
根据农村地域分布广、学生居住地分散这一特点,两校联合开展惠民服务。改变以往“各自为阵”的模式,将两校家长按居住地分片,联合开展家长课程,宣传教育政策,“一站式”解决家长困难,推动惠民服务。这一做法解决了两校各自宣传片面化的缺点,解决了两孩家长参加家长会顾此失彼的困难,让家长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当地教育状况,为提升办学满意度打下坚实基础。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在今后的工作中,昌邑市将继续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小初衔接,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付秀英 李新港 毕秀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