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山蜀水的摇滚青年,到深圳特区的创新校长,不变的是躬耕教育、逐梦未来的初心。潜心专业阅读,与儿童相伴;站立技术前沿,与时代同行;谋划课程统整,与未来共进;融汇全球视野,与世界比肩。以热爱涵养热爱,以智慧点燃智慧,以成长激发成长,你在活力创新之城书写别样的教育人生,为了每一个生命的多彩绽放!”
2021年5月,“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启航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我有幸成为该项目的首批学员,仪式上,组委会给予我的颁奖词令我深受鼓舞。
30年教育工作的心路历程,我深感改变需要勇气,坚守需要毅力。30年来,我一直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一路挥洒汗水,努力用创新点亮自己和孩子们的未来。
南下,探寻别样人生
1992年,我中师毕业,尚不满十八岁的我被分配到了家乡四川一个小县城的一所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如同无数巴蜀宝地一样,这座县城美丽祥和,人们生活悠然闲散,日子波澜不惊。
1999年,我厌倦了小城里日复一日的散漫生活。新学年开学前夕,我不顾家人劝阻,毅然辞职,只身南下,来到深圳这座创新之城,开始了我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活。
踏上深圳这片创新土地,一切于我而言既陌生又充满着压力。作为一名中师生,我发现自己数年的积累在瞬间停滞,学习便成为我生活和工作的主旋律,我认为这是一种内在的本能觉醒。
在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我接手了一个三年级“四结合”实验班。“四结合”实验是我国较早的一个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课改项目,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读写能力,借助网络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当时的我对电脑技术一窍不通,只会开机、关机,而我面对的是一群熟练使用电脑的孩子,压力可想而知。我开始照着书本和光盘一步步学习电脑技术,孩子们也成了我的老师。也是在那时,我感受到了数字时代的无穷魅力。从此,技术便成为我探究教育的底色。
开展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实践、深度参与PBL(项目式学习)、开展BYOD(自带设备)学习实验、开发在线MOOC课程、发起互联网+课程统整改革……每一次教育创新,我都看到了技术给予教育的力量。因为喜欢,我全身心投入。电脑在不断升级,我的教育人生也像在追求电脑升级一样,对每一次迭代充满了期待与热望。
学习,提升专业厚度
我一直认为,技术是为教育服务、为人的成长助力的,对教育本质的认知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的专业涵养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一直通过阅读和写作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2003年,我初次接触博客便被它深深吸引,开始将自己教育实践的所行所思写出来,与更多人分享。直到2013年,我写了2000多篇日志,共计150多万字。通过写作,我逐步成为了一个思考者。这10年,我发表了70多篇论文,完成了从碎片化思考到完整学术表达的过程,我的教育思想也日趋成熟。
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写作不可能有深度。这其间,我开启了专业阅读模式,来提升理论素养和教育认知,保证教育写作的可持续性。儿童阅读、学科理论、脑科学、教育哲学、教育技术、教育史等“难啃”的书籍成为我书架上的主角。专业的理论阅读让我对教育的思考更深刻,让我的教育实践更科学,也让我的写作逐渐有了学术味道,为我的教育改革打下了理论基础。
创新,奠基儿童未来
“在项目探究过程中,我们愿意不断尝试、调整,去获得实验结果和模型。”“每个项目学习都会促使我大量阅读,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归纳成自己的观点。”……今年3月,在学校举办的“第二届PBL学生云论坛”上,孩子们的分享热烈而有意义,通过他们的对话,能真切地感受到项目式学习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力量。这场论坛,我们充分尊重儿童的自主权,全程由孩子们主持和管理,80多名学生代表面向全国师生、家长展示项目式学习成果,吸引了10多万人线上参与。
打破传统线性教学的困局,进行项目式学习,此前我已进行了多年的探索。2014年,经过11年的中层多岗位历练后,我来到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成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次年参与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作为管理者,我开始思考,我们为谁设计教育,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数字时代的儿童有什么特征,什么样的课程能陪伴孩子们走向未来。
我和团队共同发起了以跨学科为特征的“统整项目课程”改革,这项改革旨在借助互联网技术,营造创新的学习生态,从儿童内在的需求出发,打破单一学科内容、学科与学科、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边界,让儿童的学习与真实生活联结。在统整式的学习中,儿童自然地被放到学习的中心位置,他们面向未来的素养与能力会浸润式地得到培养。
2017年,在正式负责学校的全面管理工作后,我开始思考课程创新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开放性。从此,我和团队走上了不断升级、迭代的跨学科课程改革之路。
我认为,让儿童在真实世界里探索,就需要把儿童置于真实世界中。教师应该是“开窗”的人,让儿童能欣赏蝴蝶飞舞,聆听鸟儿鸣叫。校长应该是“开校门”的人,让孩子们走进大千世界,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体验观察社会的丰富。
2018年,我们启动研学旅行。利用寒暑假,学生们探秘贵州古老侗寨,重走丝绸之路,在黄河流域行走,到故宫探秘……2019年,“博物馆课程”开始实施,孩子们乘坐“周末博物馆大巴”,以跨学科探究的方式走进深圳的历史、自然、科技、艺术主题博物馆,在真实世界中理解知识。
随着学校开始招收初中学生、举办幼儿园,统整项目课程改革实践延伸到初中和幼儿园。我惊喜地发现,跨学科课程让儿童的成长更有张力,能够在课程探索中不断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从而成就儿童。
坚守8年多的跨学科课程改革,如今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课改品牌,成果辐射到全国20多个省份150多所学校,让儿童受益、教师成长、学校发展。
2000年的一个夜晚,我曾在笔记本上写下“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能改变”。多年来,这句话始终激励着我,让我带着勇气与梦想坚定向前,用坚毅恒定和创新精神,点亮自己的未来、儿童的未来。
(作者系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