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九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十多年来,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坚持以“激发生命内在的成长力量,引导孩子走向自主和卓越”为价值追求,明确以“海量阅读与丰厚人文底蕴”作为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以智慧阅读为基点,因地制宜打造智慧阅读空间,优化学校阅读资源布局,构建“海量深阅读”课程等路径,创建多维立体的阅读空间,努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呈现阅读教育新样态。
线下与线上互补,构建智慧阅读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空间是具有一定场地规模和图书资源,供读者读书、休闲和娱乐的场所。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阅读空间的内涵逐渐外延,不仅包括线下物理空间,还涵盖线上教育的虚拟空间,如主题阅读平台、校园阅读应用软件、微信平台等。智慧阅读空间不仅具有及时、方便、快捷等特点,还能实现阅读资源数字化、阅读资源呈现形式多样化,同时使阅读空间的服务模式更加人性化、智能化。
近年来,学校以智慧阅读为支点,依据各个分校区的校园环境,打造由图书馆、班级智能书柜、楼道自助借阅书柜构成的先进、便捷的图书智能管理终端。智能书柜与自助借阅书柜分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极大地提高了师生借阅图书的积极性。开放自助借阅以来,每个月校园的图书借阅量多达8000册次,真正做到让好书随手可得。
全天候开放、自助借阅的模式,使得智能化的图书管理得以实现。每班的借阅总册数、生均借阅册数等数据通过智能数据分析一目了然。这些数据便于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阅读情况及时为学生推送高质量的阅读资源,给予个性化指导,从而提升学校图书的流转率。
由实地的物理空间和线上的虚拟空间构成的多维立体阅读空间,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传统的“纸上阅读”升级为立体的“视通万里”。
智慧阅读空间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整合阅读资源,还能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空间优势,从而顺利开展主题性、任务性的阅读活动,如分享汉字故事、交流名著阅读的思考体会等。智慧阅读空间打通了书籍之间的“连接”,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由点及面、串珠成链。
显性与隐性课程融合,优化阅读资源建设
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必须依托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阅读课程。脱离阅读课程谈阅读,便只是“空中楼阁”。为此,学校采用多种策略加强隐性阅读课程和显性阅读课程建设,整体构建以学生为本位、以素养为核心的阅读课程。
首先,依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通过阅读关联,相机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优秀文化等教育资源,系统设计以国家语文课程为主导、统领课内外阅读内容的阅读主干课程。主干课程包括“我与成长”“我与祖国”“我与世界”三大课程模块。“我与成长”引导学生培养友爱尚美、品格自律、珍爱生命的价值观,其中包括“故事天地”“成长印记”两个课程群,其下包含童话故事、美好品质、多彩童年等23个主题单元;“我与祖国”围绕国家认同、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分为“祖国山河”和“民族文化”两个课程群,其下包含祖国山河、乡村生活、名胜古迹等15个主题单元;“我与世界”围绕责任担当、热爱自然、崇尚科学的价值观,设计了“神奇的自然”和“科学的翅膀”两个课程群,其下包含四季的脚步、奇妙的动物世界、插上科学的翅膀等15个主题单元。三大模块、六大课程群、53个主题单元,将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实现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目的。
其次,随着阅读空间的逐步建设和完善,学校的隐性文化也逐渐迸发生机。“爱阅读、乐阅读”的校园文化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这便是隐性的阅读课程建设。学校通过打造“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学生”,让学生感受阅读带来的荣誉感;建设智慧型图书馆,提供便利的阅读环境;设置阅读文化专栏、读书长廊,打造诗意的阅读空间。
动态与静态协调,创生阅读教育新范式
龙口西小学在智慧阅读教育实践中将阅读作为跨学科的教学内容融入所有课程中,做到“科科有阅读,时时要阅读”,在完善学生学习体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素养。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智慧阅读空间,学生习得的不仅是静态的知识文化,更是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积极参与阅读实践,把静态的知识文化转化成动态的学习实践活动,从而在阅读实践中培育阅读素养。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从发现问题走向解决问题,从个体学习走向合作探究,从思考走向表达,从广泛阅读走向深度阅读,从知识学习走向价值体认,最终形成素养。如教师指导三年级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系列专题阅读探究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比如中国古诗词、神话传说、建筑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并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发现通过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展示与汇报,以阅读探究收获成长。
(作者单位系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