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中教评论·时评
2022年11月03日 星期四
共育咨询室打通家庭教育指导“最后一公里”
金紫薇

    近日,北京市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正式试点运行家校社共育咨询室,通过“把脉问诊、专业指导、跟踪回访”的咨询机制,为有需求的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新样态,家校社共育咨询室打通了家庭教育指导的“最后一公里”,是“双减”背景下筑牢育人根本、凝聚育人合力的重要场域,也是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法深入落实的有益尝试。未来,应在总结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模式,让家庭教育支持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促进家庭咨询服务资源的“可及性”。一方面,依托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公益性网上家长学校和网络课程,帮助家长随时随地学习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及教育规律,使其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认知理念和实操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积极推动家校社共育咨询室“下沉”到社区,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使家庭服务指导的场域更加具象化,帮助家长得到就近就便的、面对面的、科学多元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加强家庭咨询服务团队的“专业性”。家庭教育指导应立足在专业基石之上,泛泛而谈的教育服务是远远不够的。要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积极组建由专家引领、教师主导、家长互助、志愿服务“四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团队。通过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案例经验的合力加持,提高家庭教育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素养、指导能力和实践经验。

    提升家庭咨询服务的“实操性”。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家庭文化具有独特、差异且多元的特征。要有针对性地“把脉”家长特殊需求、“问诊”家庭特别难题,针对城乡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家庭教育中的痛点难点、常见问题及家长困惑,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同时,要在提供精准个性化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经典案例和普遍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建立分年龄段、分类别的家庭档案,加强分类指导,最大限度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提高家庭教育服务的“长效性”。家庭教育支持服务重在过程,而非简单地提供结果的方法指导。应通过服务活动常态化、监督反馈高效化等方式来提高家庭教育服务的“长效性”。如开发“亲子共读”“家长讲坛”“家长教育沙龙”“少年说”等项目,认真倾听家长和孩子的诉求,及时作出有效回应。此外,还应建立长效追踪反馈机制,通过家访、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定期梳理测评成效,切实提高家庭教育服务水平。

    家校社共育咨询室是对常态化、过程化、专业化、规范化共育格局的有效尝试和探索。它以“切口小、定位准、需求准、工作实”的工作机制,以“可及性、专业性、实操性、长效性”的服务特色,使家庭教育不再浮于表面,而成为鲜活的、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教育服务。接下来,要使其成为可移植、可传播、有启发、有实效的样板,有机会在全国进行推广和复制。通过多方合力,打造广泛的学生成长“引力场”,激活学生在更为广域的教育空间成长成才,让家庭教育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地与孩子的成长同频共振。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