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三节点 螺旋式”建设职教本科教师队伍
吴梦军 刘欣

    升本后,面对教师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实践三大核心能力尚不能适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问题,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在学校统一安排部署下,构建实施了高标准引领、高水平项目驱动、发展性评价激励、持续改进不断提升的“三节点 螺旋式”教师队伍培养提升模式,有力提高了学院师资队伍专业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高标准引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对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分层次分类型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专任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专业能力评价标准》,探索从职业专科到职业本科专任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要求,完善包括技能大师、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六类职业本科教师引入标准。智能制造学院以标准为引领,先后引进专兼职博士15人,省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5人,省首席技师2人,行业企业高级工程师28人,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能力。

    高水平项目驱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专任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与《专业能力评价标准》将专任教师分为“四层次,两类型”,细化教师在教学、科研、工程实践方面能力提升具体要求。智能制造学院瞄准要求,立足高端,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合作,选择高水平项目与指导专家。通过教师自我诊断、自主选择参与、专家指导,形成了明确的满足教师个性化需要的基础学力、教学科研、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能力提升路径体系。

    智能制造学院组织3名教师赴德国学习,110余人次参加国家、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活动,35人次参加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学习,教师掌握了职教先进理念,熟悉了数字化设计、MES管理、工业机器人应用现场等智能制造岗位操作流程,提高了基础学力。

    智能制造学院以山东省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建设教学创新团队,深入开展产教合作育人工作。三个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培养目标对接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更明确,专业知识体系对接岗位能力需求更完善,专业技术能力对接现场工程师新要求更精准。全面开展“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改革、项目化课程改革、创新创业大赛筹备、项目式教材编写等工作。试探性开展科教育人工作,将工程技术研发、工程科学研究成果纳入课程,提升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能力。

    智能制造学院以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依托,面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围绕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开展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增材制造与数字设计技术、智能制造产品数字化运营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研发,先后与济南奥迈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滨州市正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完成包含“盐芯自动生产线”“全自动血液微量元素分析仪”在内的技术服务31项,提升教师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能力。除此之外,智能制造学院还与山东大学相关团队合作,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师工程科学研究能力。

    发展性评价激励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重视教师发展性评价工作,制定系列考核评价规章制度,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与外驱力相结合,激励教师发展。智能制造学院按照学校工作安排部署,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技能)名师等评选工作。制定学院《专任教师自我诊断方案》《岗位聘期任务与考核的指导意见》《教职工个人年度考核管理办法》,将教师自评与他评,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智能制造学院在学校统一领导与宏观调控、职能部门协同配合与监督考核下,落实学校建立“部门+个人、岗位目标承诺+岗位目标考核、固定绩效+增量提升”的管理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将自身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相结合,将教师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岗位评优、绩效分配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奖惩机制作用。

    目前,智能制造学院获省级教学团队2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技能名师、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等称号10人次。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赛事中共获得328项奖项,其中国家一等奖3项,全国“挑战杯”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各获一等奖1项。

    智能制造学院先后为济南奥迈电子有限公司等完成技术服务31项;获批专利65项,发表智能控制、增材制造技术等领域核心期刊论文6篇、SCI检索论文9篇、EI检索3篇,其他省级以上期刊论文89篇。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等11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吴梦军 刘欣)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