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四全嵌入”创新高校英语课程思政
陈雪贞

    课程思政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首道战线,是实施思想引领的重要载体,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因此必须重视课程思政模式改革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内容,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具有覆盖范围广泛、授课时间连贯、教学素材丰富等特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应构建“四全嵌入”的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全局把控课程教材,嵌入政治使命感

    教材不仅蕴含着具体化的育人目标、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也融入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任务使命、深层价值和培养要求。

    大学英语教材的价值导向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使命职责。在选用授课教材和辅助材料时,一要更加突出“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话语导向和价值取向,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二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大学英语教材体系。大学英语教材包罗万象,需从中挑选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逻辑结构和话语体系的英语教材,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要注重大学英语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嵌入思政教育内容,确保思政教育和大学英语教育同向而行。

    教材是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在灵魂”。高校英语课程的教材多为外语编写,天然存在语言门槛和理解障碍,可能为“毒教材”鱼目混珠埋下隐忧。正因如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扮演好教材编审和选用“把关人”角色,全局把控大学英语教材,始终保持教材与人民同频、与时代共振的鲜活感和感染力,确保学生在掌握英语技能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全面翻转教学形式,嵌入职业体验感

    课堂是高校英语教师潜移默化传输思政知识的重要场域,因此课堂氛围是否融洽、课堂交流是否频繁、课堂互动是否积极,直接反映了教学内容的转化率。

    在传统高校英语课堂中,面对不同专业学生,由于课时有限,教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无法将不同学生的未来职业与英语课堂联系起来,无法培养其对未来职业的热爱和自豪感。

    英语课程思政创新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改变纯粹语法练习、单词背诵、文章解读等框架,布置与专业教育相关的小组任务、专题探究、自主研学,鼓励大学生运用英语参与丰富多元的课堂讨论,对专业领域的热点社会问题进行平等对话、理性探讨和独立思辨,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职业认知和深厚的职业认同。其次,开展实景式教学,增强学生体验。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翻转课堂中,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视频讲解,完成知识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讲授知识,而是致力于拓展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以不同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体验作为主题,展开实景式、模拟式英语教学,增强大学生临场感和代入感。大学英语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在课前自学、课中内化、课后提升三个教学环节中嵌入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体验感。三是设计更为灵活的课堂形式,增强互动。课堂可以采用讨论式、辩论式、表演式、竞赛式等互动方式,在传授英语技能的同时,逐步深化学生对爱岗敬业的价值体认。

    全情投入课堂教学,嵌入场景沉浸感

    人的情感发展关乎个体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因此,情感教育在课程思政创新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不仅关注教书更强调育人,而情感则是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情动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和正确的意义判断。从理论上看,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语言、眼神、表情和动作都内藏着表情达意的功用,而课程思政因素的加入则为知识和信息附加上丰沛充盈的情感色彩,能够让借情化人、以情育人的效果更加彰显。从实践上看,情感的交流、沟通和融合是教学工作的起点,拥有关爱、同情、信任、尊重、包容等优秀情感品质的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情感丰富的教师不仅能够更加从容自然地展现自身的知识储备、逻辑思维、教学脉络,也能够折射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阅历、人生经验和价值倾向,成为让学生更加信任和欣赏有血有肉的大学英语教师。

    情感的驾驭和使用需要与具体的教学场景相匹配,也需要与特定的教学素材相融合,这样让情感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对此,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拣择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的素材,特别是内容积极向上、情感基调高昂、主旨轻快鲜明的英语新闻、阅读材料、影音视频,通过情感铺垫营造身临其境之感,放大感同身受之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心理和性格,培育其健全的人格。大学英语教师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传递公正、平等、和谐的人文价值观,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敬畏生命、尊重规律、怜悯弱者的职业情怀。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英语教师虽然在课堂上需要情感丰沛,但不可过于情感泛滥或情绪主义,否则可能因表演痕迹过重而遭致质疑和批判。这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时,情感必须收放得宜、张弛有度,才能在情感的潜移默化下,让思政教育的价值要素更容易入耳、入脑和入心。

    全球通览课程视野,嵌入文化归属感

    尽管大学英语课程整体上以英美文化为核心,在教学内容、教学工具和教学素材上都具有明显的西方属性,但这并不妨碍大学英语教师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实现中西文化互鉴、中外文明交融。相反,由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与高校学生的固有认知存在差异,无论是课堂内容还是课外素材都充满了冲击力和想象力,因此只需稍加引导,即可达到启发式教学的预期效果。

    大学英语的课程导向,决定了其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同时其人文性课程的内容定位,则强化了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文化传播阵地的责任。在双重因素驱使下,大学英语应该博采众长、撷芳采华。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能够从课程学习中习得语言技能和交流能力,由此拓宽全球视野、鉴赏先进文化、接触新鲜知识,更要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在中西对比中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这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其具备国际胸怀和全球视野,增强思政分辨力和判断力,能够敏锐鉴别适合移植到英语教学课堂中的素材,又要求其必须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能够合理引导学生看待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制度的差异,培养务实求真、理性思辨和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师也必须自觉强化政治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代言人和领路者。

    “取学天下,为我所用”,是大学英语课堂实施课程思政最显著的优势。大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能够全面反映西方体制利弊的英语新闻、演讲和访谈素材,聚焦西方国家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西方政治成就和文化得失。通过巧妙的比较互鉴、持续的中西对比,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信心。

    综上所述,“四全嵌入”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其中,教材全局把控是制度上的顶层设计,确保了课程思政凝聚力;形式全面翻转是载体上的形态重塑,增强了课程思政吸引力;教学全情投入是价值上的情绪感染,提升了课程思政亲和力;视野全球通览是认知上的转型突破,强化了课程思政鉴别力。依托“四全嵌入”模式,能够巧妙地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作者系福建医科大学文理艺术学院副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