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7日 星期二
百年教育强国梦 “志诚”铸魂育新人
——江苏省徐州市淮海西路中心小学爱国主义课程基地建设实践
张启云 魏蓓 王琰 孟松洁

    1912年,教育家夏仲涛先生怀揣着报国之心及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在江苏省徐州市淮海西路创办了一所“志诚学堂”,这便是徐州市淮海西路中心小学的前身。如今,学校历经百余年,坚持教育初心,形成了“志行诚笃,立己达人”的“志诚教育”育人特色,以“立志、修身、向学、为国”为课程目标和育人路径,汲取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等优秀文化养分,并贯穿育人各环节,积极推进“志诚”爱国主义课程基地建设,打造了具有丰富课程样态和学习经历的一体化综合性学习平台。

优化育人环境 厚植家国情怀

    自“志诚”爱国主义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立项起,学校先后通过21次校内研讨和校外访学,确定了“课程建设与基地建设相得益彰,课堂、课程、课题‘三课’互融”的项目推进思路。在成尚荣、马斌和倪娟等省内外专家的指导下,学校确定了以“志诚教育”为核心,以“志行诚笃、立己达人”为办学理念,并依据育人目标和核心理念,学校确立了“三风一训”,使“志诚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截至目前,学校已完成“两道两馆一院”的基础建设和文化布置。通过“两道两馆一院”(“两道”即博诚楼的两条廊道,“两馆”即“童玩主题馆”和“古今文化馆”,“一院”即“志诚号”影剧院),开发“可视化、立体化”的物型课程,以长征、祖国为主题,通过图片、音频、视频,营造一个交互、开放、共享的学习空间,以物明“志”,以物传“诚”,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厚植学子家国情怀,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创新课程体系 传承红色基因

    在“志诚”爱国主义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学校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围绕基础课程,以“嵌入”“融入”“深入”的手段,形成了单学科整合大单元建构、多学科整合主题学习、超学科整合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方式。

    单学科整合指基础学科牵头,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大单元”为构建方式,创设爱国情境,通过任务驱动,让深度学习发生;多学科整合是指将“爱国”作为大主题,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打破学科间泾渭分明的界限,依据“知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维度,进行多学科整合;超学科整合是指连接真实生活与真实问题,将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紧密相连,实现超学科整合。

    截至目前,单学科整合语文学科完成了25个单元框架,形成课例56节。学校设计的课例“我是小学生”荣登“学习强国”平台,面向全国辐射;多学科整合开发出三大维度8个层次18门课程,开发课例58个,实现全学段覆盖;超学科整合完成了“学校(初次学习)—社会(实践学习)—学校(认知提升)—社会(成果辐射)”的研究闭环。

    为打破课堂的空间束缚,实现综合性育人方式的转变,学校还积极开发了“爱国仪式课程”“爱国研学课程”两大拓展课程。通过鲜活生动的仪式让爱国融入学生;通过“红色研学”,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培植学生“爱国”精神。如今,学校开发的长征主题品牌课程,已成为一张闪亮的红色名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完善评价方式 实现全面育人

    为进一步强化育人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及创新能力,学校着重从学生、教师两个方面完善评价方式,实现全面育人。

    立体式学生评价。学校建构立体式发展性评价体系,纵向评价遵循学段规律和年龄特点展开;横向评价遵循“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学校设计了“我的长征从淮西开始”评价包,包含学习目标、表现性任务、评价量规和成长手册,在保证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既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又体现出游戏化、参与性的特征。

    多元化教师评价。学校通过“自主+集中”“传授+解惑”“线上+线下”的多种形式为路径打造学习共同体。邀请各级各类专家,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通过“志诚课程”的开发、理论书籍的阅读、全员培训、实施“青蓝结对”工程、开展专家教育讲座等措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基地立项以来,学校依托项目,引领教师广泛开展课题研究。

    相关课题申报并立项4项,开设展示课26节,接待来访7次,与兄弟学校先后进行交流研讨12次,15个案例在省市区推广,师生获各类奖项130多人次。同时,学校入选江苏省中小学思政育人特色学校。

    百年教育强国梦,“志诚”铸魂育新人。接下来,江苏省徐州市淮海西路中心小学将始终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发展思路,坚决夯实爱国主义教育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启云 魏蓓 王琰 孟松洁)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江苏省徐州市淮海西路中心小学爱国主义课程基地建设实践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2-09/27/11/ZGJYB2022092711_b.jpg 11 中国教育报 12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