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重塑乡村教育自信,乡村教育的发展才能保持先天的优势,充分发挥乡村特色,打造特色的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教育和而不同、形式多样的差异化、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这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要繁荣,乡村社会要振兴,乡村教育必须优先发展。乡村教育要发展,作为其内源性动力的自信必不可少。新时代,乡村教育自信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乡村教育又当如何建立与提振自信?
乡村教育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教育的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只有牢固树立对中国教育的自信,才能发展好中国的教育,才能很好地继承和传播中国文化。
乡村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世代农家子弟精神世界一脉相承的重要社会机制,也是传统文化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引导和培养乡村青少年坚定而厚重的文化自信的神圣使命,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广泛认同的有效途径。只要有乡村社会形态的存在、有接受乡村教育的需求,乡村教育就不应该消亡,乡村教育就应该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在常态社会中,其发展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当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影响或制约着教育的发展。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将乡村发展与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乡村振兴作为“系统工程”,一方面,既包括乡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振兴,也包括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教育优先发展和振兴,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相较于物力财力等因素,思想和精神的引领与支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直接主体是乡村民众及其子女,其思想的进步和精神的提振都与乡村教育自信有关。唯有自信的乡村教育,才能培育乡村人的自信,才能提振乡村人应有的精气神。
乡村教育自信有助于唤醒和坚定乡村社会的传统文化信仰,优化文化供给,补足精神文化之钙。乡村教育作为乡村地区文化的策源地,以乡土为根,以教育为基,为乡村社会的发展预构希望、提供动力。一是乡村教育自信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认同,而这种基于乡土情怀的文化认同又能增强乡村社会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乡村美好生活追求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二是乡村教育自信可以催生人们内心的“礼治”意识,维持乡村社会秩序。乡村传统文化并不与法理社会天然对抗,传统的礼治秩序规约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保证了乡村社会正向健康的发展。三是乡村教育自信有利于承续我国传统优秀的家风,促进家风建设。
《意见》指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如今,我国扶贫的重点对象集中在乡村,树立乡村教育自信,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地传授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是遏阻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通过知识技能的传递,可以为乡村社会的扶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持,改变贫困人口安于现状的思维定式,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培养其自立自强的能力,推动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教育发展的精神支柱
树立乡村教育自信是保持改革定力、稳步迈向中国特色现代乡村教育的必由之路。乡村教育要有“直挂云帆济沧海”般的自信,方能斗志昂扬,潜力迸发。
如果乡村教育不能正确认识和挖掘自己的特殊优势,不能深入锻造自身的特色,进而建立起本该有的自信,平等地参与城乡或区域间的对话,盲目地“被城市化”,代际相传地“言必称城市,行必效城市”的做法,势必会强化乡村教育根深蒂固的自卑感。“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对乡村教育本身的自信,才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和精神支柱。乡村教育的发展直接服务于乡村少年,只有建立乡村教育自信,植根优秀的乡土文化,方可铸造自信的乡村教育,方可为乡村学生立心、立魂、立根,培养自信的乡村少年,促进乡村少年的身份认同和人格的自我完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乡村少年的理想、信念与信心的培养,迫切需要自信的乡村教育来担当。
只有重塑乡村教育自信,乡村教育的发展才能保持先天的优势,充分发挥乡村特色,打造特色的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教育和而不同、形式多样的差异化、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这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乡村教育自信的建立与提振
面对当前乡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乡村教育自信的建立显得尤为可贵。乡村教育自信的建立,关键要走内生路径,而内生路径需要具备对自身价值的自觉认知,对已有成绩和存在问题持正确态度。乡村教育自信建立在乡村教育自觉的基础上。乡村教育要从内部建立起自信,提升对自身特有优势的自觉并主动担当作为,主要包括承袭乡村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现代文化、重构与拓展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等。
乡村教育有独特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乡村丰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山川河流、原野大地、田园牧歌等自然环境,是乡村少年接受自然教育的优势资源;丰厚人文底蕴、风土人情、天人合一的生命本体论、法于天地自然规律的生产生活哲学、历史遗迹等社会文化元素,是乡村少年接受社会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优势资源。乡村教育可以开发特色课程,培育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探索建立“自然—人文”的教育模式等,引导乡村青少年确立乡村自信和乡村教育自信。二是样态优势。当前,乡村普遍出现了小规模学校和小规模班级,“小班小校”对于乡村教育而言,具有相对于城市(镇)“大班大校”的明显优势:在教学方面,便于因材精准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在管理方面,便于精耕细作,运转灵活。“小班小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乡村教育自信的建立需要正确看待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首先,客观地认识到乡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抓手,集中全力予以解决并树立自信。其次,全面分析当前客观存在的问题,把乡村教育改革推向深入。最后,正视已经取得的成就,更加自信地解决好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从规模上来讲,乡村教育占据了我国教育体系的一大半,其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是其建立自信的现实基础和资本。客观认识近年来乡村教育取得的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育必将走向复兴。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中学校的乡土文化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