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旨在回应新时代的教育之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要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可以说,新课标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增强了信心,为“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擘画了蓝图。
通读文本,把握变化
新课标与其说修订,不如说是重构,它把《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整合,跨度为九年四段,即小学低段(一、二年级)、中段(三、四年级)、高段(五、六年级)和初中学段(七至九年级),结构上调整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等七部分。有的保留了原有名称,如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但具体内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课程性质”,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特别强调了本门课程的政治性。
“课程目标”则把道德与法治课程带入“核心素养时代”。
“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由“自我认识”到“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不断扩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课程内容坚持以生活为背景,原来是我、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现在是我、家庭、他人、社会、国家和人类文明,使不断扩展的生活圈变得更为科学。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学业质量、课程实施部分是全新的,传递着更加鲜明的国家意志。
“课程基本理念”变为“课程理念”,意味着理念已更趋成熟,更具操作性,更有指导性。
新增的“学业质量”部分,呈现的是学生学习成效的典型特征,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旨在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如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尊重成长规律做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角度指出要发挥校内外资源的育人功能,做好评价促进知行合一等。
“课程实施”较以往也更加全面,破解了出“标准”不出“教材”、出“教材”不管评价(考试)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各行其是的老问题,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全面而细致、系统又可操作的部署。
新课标变化很大,所以无论在小学还是在初中,无论新入职还是教学多年,无论名不见经传还是功成名就,所有道德与法治教师都应研读新课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变化中明方向。
明确重点,吃透精神
明确了新在何处,还应确定好重点,才能吃透新课标的精神。
新课标界定了课程性质,凝练了课程理念,亮明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一体化设计课程内容,明确学业质量标准。为了保证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还对教学、考试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研一一进行了阐述。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六个重点。
第一,前言部分是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前言,也是此次颁布的义务教育16门学科课程标准共同的前言。它提纲挈领地指出新课标修订的主要背景,我们要在深刻理解这些背景的前提下去思考,为什么16门学科各施其学科育人之职,又必须落实“五育”并举,打通义务教育课程学段的纵向一体化、学科间的横向一体化。
第二,课程性质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这门课程的教育价值及地位,它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即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联系这些年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来理解,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一系列思政课相关文件的精神,去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教育价值。
第三,课程理念部分明确了本课程的五个理念,重点是要在理念阐释中去理解和把握。比如,强调“综合性”,要求“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跨学科学习活动有必要成为普遍的教学样态。
第四,课程目标部分第一句话就阐明了核心素养、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的关系:“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这段话的总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古语说,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本部分详细地阐述了各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及意义,再据此提出落实核心素养要完成的总目标及各学段的分目标。阅读学段目标要注意,这是根据四个学段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分别提出的、适合各年龄段要达成的目标,阶梯式、螺旋式上升。
第五,课程内容部分用总分方式阐述揭示课程内容设计的依据、范围、主题及特点等。总目标、学段目标是要明确这个学段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课程内容的学业要求是学习这些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能做到的是什么,而后一部分的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即学生学习完道德与法治课程后达到了什么程度。这部分占了新课标的最大篇幅,是承接前面部分的具体化,也是新课标设计的初衷能否达成的关键所在。
第六是课程实施部分,研读教学建议,可以发现新课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四条具体的建议。其中,评价建议中的学业水平考试有了具象的事例,完整呈现了初中学段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可见,我们不仅要通读新课标,还要对文本逐字逐句地读,读出本义、读出深意、领悟精髓,努力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落实好新课标的要求。
找准思路,扎实践行
原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作出修订完善是符合形势变化的。教师群体对新课标给予了较大程度的关注,但也有不少教师担心,如何才能把新课标实施好呢?
第一要明目标。新课标的最后一部分是附录“核心素养学段表现”,围绕每一个核心素养都有一段话来阐述它在各学段的表现,让我们清晰地知道我们这门课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简言之,我们要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最重要的追求目标是什么,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教什么内容、怎么教这些内容、教完这些内容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这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回答落实的问题,落实好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各部分的要求。
第二要找思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曾说:“教案是关键环节,教案不改,课堂不变。课堂未变,课程难新,也倒逼新教学模型必须开展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简言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任务出发,以主题、任务群、核心概念、重要概念为情境设计教学思路,不仅要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更要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
第三要定行动。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殊性,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熟悉“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五个主题各学段的具体知识条目与教学建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党精神、抗疫精神、国家安全教育、劳动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落到实处,把最新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时事分析融入教学。
虽然当前正在使用的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生成在先,但它与新课标是紧密联系、一脉相承的,新课标也借鉴了教材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内容。所以,我们要坚定地把新课标与当前的教材使用、教学实际融合起来。同时,要按照“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的要求,研读好新课标,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进入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新境界。
(作者系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核心作者、正高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