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5日 星期四
广东省东莞市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促“五育”融通——
一支融合的劳动进行曲
通讯员 连燕纯 陈锐军 本报记者 刘盾

    在一堂姜科植物种植劳动实践课上,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学生莫家玮萌生了制作智能自动浇灌装置的想法后,学校立即组织学生成立创客团队,整合多方资源:数学教师解答运算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回答硬件问题,科学教师解释泥土含量,家长教学生制作传感器,农科所博士为学生讲解养护知识……一个月后,精准灌溉设备研发成功。学生在创造性劳动中动手流汗,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融合创新让劳动教育更具生命力。东莞市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通的突破口,构建由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科学评价、保障措施组成的劳动教育体系,创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齐参与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构建校社协同育人圈

    “劳动教育不只是简单的出力流汗,而是一个与德智体美糅在一起的复合性教育概念。”东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淦奎介绍,2021年,东莞市成立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会,会聚劳动教育专家、一线劳动教育工作者,为各园区、镇街配足劳动教育专(兼)职教研员,加强市、镇对劳动教育专业研究,力求将劳动过程与德智体美等教育目标建立自觉、自然、内在的联系。

    东莞市制定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计划,为各镇街和学校提供专业指导,东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会则发挥指导与统筹管理作用,市镇校三级联动,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在校园“生根发芽”。

    一年级学生前往莞香楼,体验东莞小吃“冬团”制作技艺;二年级学生到超朗文化广场,体验“茶山公仔”制作技艺;三年级学生到东坑莞苗亲子假日农场,体验“糖不甩”制作技艺……自2015年起,莞城英文实验学校充分挖掘校外基地资源,组织各年级学生走出学校,感受劳动的魅力。

    东莞市还实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育项目,利用科技与制造业类工厂企业众多的优势,采取全市统筹、分散布点、引入社会资源等方式,整合村社、农场、场馆、企业等劳动场域,建立多元立体、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空间。目前,东莞建有158个市镇校三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推进劳动课常态化开展

    “孩子以前都是饭来张口,现在能主动下厨了。”东莞市东坑镇中心小学学生谢幸榆的家长发现,自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以来,孩子有了很大变化,“我生日当天,孩子悄悄到市场买食材,下厨做了阴菜牛展汤。”

    阴菜是东坑镇地方特产,东坑镇中心小学将其引入劳动校本课程,开展有关阴菜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动手种植阴菜,向当地农庄厨师学习制作阴菜,还采访东坑阴菜传承人卢国华,制作问卷进行市场调研。学生在咨询学习、动手实践中,培养热爱劳动的兴趣,传承传统技艺。

    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目标任务的核心载体。东莞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项目,优化中小学校课程设置,同时开齐开足劳动课,要求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

    “劳动教育主要是让学生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叶淦奎表示,东莞在提升课程内涵上下足功夫,引导学校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丰富课程内容资源,与多学科融合,让劳动教育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以前,我对劳动教育的了解很肤浅,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以及怎么教不太清楚。”任教不久的东莞市大朗镇鸣凤小学数学、劳动教师何艺盈说,此前她对劳动课的开展存在困惑,课堂从“做”劳动变成“说”劳动,学生缺少动手实践机会,上课兴趣不高。

    鸣凤小学构建师徒传帮带机制,紧抓科组集体备课,从教研上发力。在劳动教育科组长谢丽兵和科组集体智慧的指导下,何艺盈让学生提前向家长学习折叠衣服方法,在课堂上设计小组展示、互学、比赛环节。如今,学生热情高涨,不仅提高了上劳动课的兴趣,还锻炼了劳动能力。

    在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东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会会长柴松方看来,实施劳动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是专业化、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东莞市鼓励学校通过专家引领、师傅帮带、教师研修共同体构建等,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出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一名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利用当地职业院校师资丰富的优势,探索建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到中小学校兼职的机制,并鼓励引导非遗传承人、校外劳技教师等走进学校。

    东莞还实施“劳动教育名师”培养行动,通过构建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劳动教育名师、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的三级成长阶梯,创设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