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福建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福州理工学院依托高科技企业集团办学背景,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道路,精准对接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校企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学校主体、企业核心、政府部门扶持的“三创产教融合科技园”产学研用平台,建立“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应用科学研发模式,组建“讲师+工程师+技术股东”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产学研用平台,创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应用科学研发模式和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组建模式,显著提升了服务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办学模式。
瞄准行业和区域优势,抢抓应用型本科试点机遇
福州理工学院前身为2004年成立的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获批升格为本科层次高等院校。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明确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尤为重要。学校通过制定“十三五”规划,确立了“两步走”发展战略和“一型两性”办学定位。
“两步走”发展战略是:第一步,建设成为合格的本科高校,其标志是完成“三个转变”,即完成“专科到本科”转变、完成“专业建设为主到学科与专业建设并重”转变、完成“培养技能型人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第二步,把学校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办学水平高、行业特点鲜明、办学特色突出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一流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
“一型两性”办学定位是:“一型”是建设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两性”是坚持学校服务面向我国下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行业性和面向福建省、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地方性。
“十四五”时期,福州理工学院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明确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弘扬‘探索科学、服务国家’的校训精神,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科技创新精神和产业服务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师和管理人才”的办学培养目标,加快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步伐。
以学科专业集群对接现代产业集群,推动高质量发展赶超
福州理工学院依据“两步走”发展战略,以信息产业、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举办方国脉集团的科技创新产业布局,以学科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分类建设学科专业集群,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发展的专业布局。
例如,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支撑,物联网工程专业为核心,建设物联网产业专业集群,紧跟国内外物联网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数字福州、数字福建、数字中国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服务。以生命科学、医学、管理科学多学科跨院系交叉融合,建设“身联网”相关专业集群,培养护理、健康、养老行业及相关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服务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健康福建”及区域医疗、健康、养老行业服务。以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为主,建设“互联网+金融(商贸)专业集群”,为科技、互联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为福建自贸区建设、福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从事管理经营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福州理工学院各学科专业集群与行业、地方企事业单位在资源共享、项目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且成效显著。现已建成省级应用型学科培育项目2个、省级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1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
依托“三创产教融合科技园”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福州理工学院坚持产业引领,面向信息产业、科技产业、区域经济,把产业领军企业引入大学校园,采用学校主体、企业核心、政府部门扶持的产教融合机制体制,打造开放型的“三创产教融合科技园”,建设了校内“四真”教学基地,包括移动通信综合实验实训基地、PCBA装联技术工程中心、电商新零售产业实训中心等,将产业标准、职业标准、执业标准引入学校校企平台课程模块中。此举将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工程项目、真实的工作过程、真实的生产产品引入教学中,实现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场所与制造基地对接,教师队伍与工程师队伍对接,学生实践与岗位实习对接。
福州理工学院按照区域现代产业学院要求与企业共建物联网产业学院,在物联网工程等3个专业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构建了“1+2+N”的校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深度对接校企优势资源,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项目资源、科研实验资源等方面实现双向融通。其中“1”指福州理工学院,“2”指两家紧密型合作企业,“N”指延伸拓展的松散型合作企业或创业团队。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先从与集团产业联系紧密的专业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至全校其他专业。学校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2项。
福州理工学院以“三创产教融合科技园”为基础,推进引企入校和移校入企,先后与国内行业龙头和创新型先导企业建立稳固的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155个,且每个专业群都有紧密合作的基地1—3个。建成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2个。大力加强福建省产创融合教育示范建设实践基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福州市创业创新示范中心等校内平台建设,强化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
近年来,学生不断获得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和优秀项目推荐、MCM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华为杯”中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经济学综合博弈实验大赛一等奖、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福建赛区)一等奖等奖项。近年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362项,其中国家奖励76项、国际级奖励5项。
2019—2021年,连续3届本科毕业生年终平均就业率94.7%以上,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专业对口率达82%,在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
“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实现应用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福州理工学院探索构建融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发展、高端制造为一体的“R&D+M”(研究开发+制造)应用科学研发模式,主动对接,与高科技企业在校内共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校企合作科学研究院所等,将企业研发平台、智能制造中试平台和先进装备引入到学校,学校与企业共享新技术与新设备,以企业化标准运行管理产学研合作项目,技术开发与教学服务相互促进,合作开展科学研究。
基于福州理工学院“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平台,目前已汇聚了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在内的信息产业合作企业30余家,校企之间建立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学校把企业技术需求作为真实教学案例和科研课题,积极推进以“产”联“学”、以“创”带“教”,以“企业科研反哺+高校技术转化”开展相关多元化技术融合协同创新,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水平逐步增强。在此基础上,学校取得了“车联网控制单元(汽车信息核心系统)”“人类基因组检测母系祖源分析”和“人工智能适老化系统”等多个国内先进科研成果。
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模式带动下,福州理工学院参与了数字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新区建设,与地方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及时有效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近年来,学院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合同102个,新增各类知识产权273项、成果转化项目16项,相关科研成果和技术攻关项目预计将为合作企业实现新增产值超过1.5亿元。
组建“讲师+工程师+技术股东”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福州理工学院举办方为支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出“讲师+工程师+技术股东”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组建思路,先后出台了“产教融合型教师培养”“国脉集团工程师支持学校教学”的系列文件,从体制机制上支持学校聚集创新人才团队,通过引进、培养一批产学研合作专家、学科领军人物和教学科研拔尖人才,促进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打造出一支适应新工科建设发展的教学与科研创新团队。
在实践中,学校的讲师通过兼任企业工程师,利用理论优势指导企业技术创新,在企业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企业的创新人才团队兼任学校讲师,利用技术优势反哺人才培养,把企业的技术和实践经验带入学校教学,弥补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和实践的不足。对于讲师和工程师中的核心优秀人才,通过技术股东机制使其成为创新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股东,充分调动其在技术研发、教育教学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从2018年起,福州理工学院人才引进工作瞄准产业与学科领军团队与专业带头人等高端人才。2019年4月,学校设立产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引进基金(首批达1亿元)暨启动“三创”人才引智工程,全面推进“讲师+工程师+技术股东”模式落地开花。截至2022年8月,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达44%,“双师型”教师占比为55%。
站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和学校自身建设发展的新起点上,福州理工学院正在深入推进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工作。下一步办学发展的目标任务是: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打通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大幅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服务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
(福州理工学院院长 陈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