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师小传:陈金华,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丰台二中教师,“陈金华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兼职教研员。 治教格言:做有智慧的教育,教有思考的语文,做有思想的老师。 |
|
扫码观课 《骆驼祥子》 领读人:陈金华 |
|
陈金华与学生在一起。本文作者供图 |
自1995年毕业至今,我已从教27年。回望过去,我最大的感悟是:让成长一直在路上,做专业的教师。
做个不断学习的人
母校江西省大余县内良中学是我任教的起始处。内良中学是所乡镇中学,偏远闭塞,条件简陋,开门是山,开窗见田,与我就读时无多大变化。每日工作之余没有什么娱乐,所以我有较充裕的时间支配,如何度过教学的暇余,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晚上我最重要的事是在卧室兼办公室的白炽灯下阅读。我读外国文学作品,读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读政治、经济和管理类的书籍,还读自学考试的专业书籍。闲时读书,静时积淀,我没有浪费多少时光。阅读,让我重获了心灵的舒适与酣畅。如今,曾经读过的书,有些已淡忘,有些则已融入我的生命。
8年的乡镇中学教学让我对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2003年,我被调入了县内唯一的省重点中学——江西省大余中学。在大余中学的9年里,我遇见了许多良师益友,也踏上了我专业成长的第一条“快车道”。在那里,我先后执教了一些公开课,获得了一些奖励,主持了几个课题研究,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促进了许多学生的发展。在教研并举、行思合一的路上,我逐步成长为县、市骨干教师,被选拔参加了江西省首批“国培班”培训,并在后来持续的努力下成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特级教师。
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我常思考:教育的归宿是什么?我要做个怎样的教师?
我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思的人,教育的归宿在于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我要做学生成长的奠基者和助力者,做学生智慧发展的激发者,做学生思想成长的促进者,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为此,我围绕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质性研究、教育田野调查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等理论知识,进行了大量的拓展阅读,努力汲取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深度学习、可见的学习、作业科学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知识,努力做有扎实学识的教师,并努力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尝试。
因而,当我成为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并任区兼职教研员的时候,我带领团队教研并举、行思合一,如琢如磨,研究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研究和开发整本书阅读课程、写作教学系列课程,编撰读写融通课程,研究教学评价,摸索教育教学规律,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学、教、研、领一体,朝着育人的归宿处奋力行进,甘之如饴。
持续提升从业境界
教师的从业境界,我认为大致可分职业、事业、专业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从业性质和境界是不同的。职业,是谋生的手段;事业,注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专业,体现个人的兴趣、情怀、能力与责任感、使命感的高度统一。职业的境界在于“勤”,事业的境界在于“敬”,专业的境界在于“乐”。
朱熹主张“敬者主一无适之谓”,是说凡做一件事,就忠于一件事,精力集中,心无旁骛,便是敬。就以备课来说,我主张“一课多备”:一是“素备”。在不借助参考资源的情况下,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拿出初备教学设计。二是“精备”。在阅读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料后,结合学情,在“素备”基础上撰写成熟的方案。三是“深备”。在教学后,根据课堂实际调整学习目标、内容重点、教学策略、评价策略等,形成三案。最后,还常需要在“深备”基础上,根据不同教学班的教学情况进行“复备”。我认为,这便是“主一无适”的敬。
教师从业的最高境界是“乐”,即专业。专业,源于对教育教学价值的强烈认同,源于对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并将之视为人生价值实现和超越的依托。“乐”是“敬”的升华,其动力源是持续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说:“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劳动,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使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充满美好的东西。”教师从业之“乐”的奥秘就在这段话中,我将其进一步概括为五点:一乐立德树人,接续文明;二乐知书明理,得人尊敬;三乐从业稳定,生活安宁;四乐因材施教,桃李满园;五乐良知不灭,生命常青。
逐步凝练专业思想
一个人缺钙是站不住的,而思想见识是教师的精神之“钙”,是一位教师能否站立并有所发展的关键因素。
回顾自己的从教之路,我大致经历了从追求教学成绩、教学竞赛与教研写作,到逐步关注自身教学特色,到思考语文教学本质和规律,再到凝练自己育人专业思想的几个阶段。我牢记张芳芳校长在我调入北京时的告诫:“要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或教育思想。”我谨记张彬福教授的良言:“一要努力提高主观能动性,要坐得住、听(读)得进、想得通。二要时刻准备‘三个斗争’:与繁忙作斗争;与畏难情绪作斗争;与懒惰作斗争。”我总想起管然荣兄的治学信条:“多思考点问题,多解决点问题。”还常记起何石明校长的提醒:“要从教学的视角思考教育,从教育的视角思考教学。”一直以来,我得到了众多师友的鼓励和鞭策,这些让我铭记于心。
近十多年来,我开始逐步凝练自己的语文专业思想,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现在,我基本形成了“学生为本,行思合一,智慧教育”的育人理念和“素养为核,读写共进,智慧学习”的教学观点。在北京丰台二中任教期间,我一直致力于这一理念和观点统领下的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探索,并乐在其中。
在长期的教与研中,我逐渐懂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是本、道、技统一的。
本,即学科本质和育人之本。语文教育教学之本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学生的积极发展为根本,奠基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道,即学科体系、育人规律。其中学科体系包括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学科育人规律则有对话之道、训练之道、系统之道、和谐之道和评价之道等。技,即学科路径、学科策略和育人方法,比如对话之技、启发之技、变通之技、平衡之技、训练之技等。理想的教育教学是顺应“道”、活用“技”,存乎一心,并且循“本”而行的。
在长期的行与思中,我逐渐明白,理想的教育教学应是以科学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发展观和评价观为基础的和谐平衡:师与生是和谐平衡的,动与静是和谐平衡的,讲与练是和谐平衡的,张与弛是和谐平衡的,析与探是和谐平衡的,“教学评”是和谐平衡的,德智体美劳是和谐平衡的。
在专业思想逐步站立的路上,在做专业教师的路上,我将继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