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1日 星期四
南京晓庄学院以教师教育模式变革服务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变革——
赓续师范传统 弘扬行知精神
本报记者 李大林 通讯员 刘凯

    “1981年从晓庄出发,我已在长江北岸的行知文化实验田里守望了41年,这一辈子,只为做好乡村教育这件事。”在前不久召开的南京晓庄学院发展咨询委员会会议上,该校1981届毕业生、南京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动情地说。

    作为一所有着95年办学历史的应用型师范院校,南京晓庄学院坚持扎根中国大地,赓续“晓庄试验乡村师范”传统,创新弘扬行知精神,以教师教育模式变革积极服务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变革。“多年来,我校先后培养了约17万名中小学教师,其中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奔赴乡村和边疆,成为行知教育忠实的践行者。”南京晓庄学院党委书记张策华说。

    构建教师教育新体系

    周蕾是南京晓庄学院5年制学前教育专业2006届毕业生。大三那年,她报名成为了青藏高原部队文艺宣传队的一名女兵。服役的两年里,周蕾跟随文艺队走遍了青海大地。他人眼里的苍凉贫瘠,在她眼中却是山河壮美。大学毕业后,周蕾再次义无反顾地奔赴青海。

    2012年,时任南京晓庄学院团委书记的何文秋赴青海送教,遇到已任陆军某部队机关幼儿园副园长的周蕾。师生相见,周蕾向老师说起自己的经历和进步:“我取得的成绩,都要归功于南京晓庄学院,母校给我们刻下了爱和敬业的烙印。”

    “周蕾”的故事一直在继续。95年来,从陶行知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起步,到现在面向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生约1.8万人,南京晓庄学院始终以传承陶行知先生培养百万乡村教师的宏愿为己任,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互动为两翼,着力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培育了一批批心怀家国的优秀教师。

    近年来,该校深挖行知思想内涵,探索出思政课程改革、童向课程构建、行知文化濡染、广域实践历练的师范生培养新路径。如“德育与班级管理”课程,通过“读一部经典,讲一次报告,访一次名师,做一组观察,上一次班会”,助力学生实现懂规律、会带班、爱儿童、厚情怀4项目标。

    为践行生活教育理念,南京晓庄学院探索“社团实践—教育实践—社会实践—研学实践”的广域路径,拓展学生的实践领域。该校从2009年起成立“晓童年”支教实践团,为边疆和乡村地区儿童义务送教。截至目前,该团队共招募“小先生”1728名,惠及边疆和乡村地区儿童近3.8万人。

    贯通职前职后培育体系

    “从前以为当班主任很简单,学生的事分分钟能解决。”第一次与48名小学生面对面“过招”,南京晓庄学院学生周宇循发现,教学的确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这个说话利索、藏不住情绪的大男孩,现在学会了课后与学生“一对一”交流。

    周宇循的转变,得益于南京晓庄学院开展的“顶岗培训·置换研修”。自2006年起,该校创新师范生实习方式,安排师范生到村小顶岗实习,置换出乡村教师重返高校脱岗培训。“师范生经过3年专业学习,第一次深入真实的教育情境,体验教学活动,感受教学压力,这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和现实需求,也让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南京晓庄学院教师发展学院负责人说。

    16年来,该项目从部分试点到全面推广,从学校自主开展到教育主管部门关注支持,从最初39名师范生参与到如今3050名师范生受益、1384名乡村教师参与置换研修培训、合作学校560所,为乡村教师职后教育和师范生拓展实践开辟了一条新路。

    “办好乡村教育,不能局限于向乡村学校‘输血’,更要‘造血’。”南京晓庄学院副校长王本余说,“置换研修”目的之一,就是为农村教育“造血”。

    践行行知思想弘扬优良师风

    “晓庄是从爱里诞生的。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诲,一直指引我们续写永不完稿的教育诗集。”张策华说,成千上万的学子从这里走向农村、投身边陲,光大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感动南京”年度人物、首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胡小五,2003年放弃南京优厚的工作待遇,远赴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支教,服务期满后再次选择扎根云南边陲;“江苏省先锋青年道德模范”王景光上学期间打工资助西部8名贫困孩子,毕业后谢绝高薪走进山区成为村官,又增添了3名资助对象……多年来,该校数千名青年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逾10万小时,受益者达350万人次。

    一直以来,该校都把践行、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放在突出位置,组建了陶行知研究院和大学生陶行知研究会等。2019年11月,在省市两级政府支持下,南京晓庄学院启动建设师德教育馆。该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陶行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素材,激励教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教育发展,师资为先。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把行知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彰显教师教育特色,为全省乃至全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热爱教育、服务社会的优秀教师。”张策华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