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中教评论·时评
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
多方合力防范不实信息误导青少年
杨文越

    “土豆放进冰箱可能产生致癌物质”“13岁神童被保送清华”“疫情期间居民私自外出被剃光头”……互联网时代是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不实信息的滋生、舆论发酵提供了土壤。大量的不实信息占用公共资源,不利于社会和谐和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还会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伤害。

    网民们苦不实信息久矣,但我们需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群体受不实信息的影响。为什么?一来是因为我国网民基数大,青少年网民比例接近五分之一,是人数庞大的群体;二来是因为青少年群体心智不够成熟,尚未步入社会,又处在好奇心旺盛,有较强表达欲、渴望得到认可的心理阶段,极易偏听偏信不实消息,甚至有意或无意间,成为助长不实信息扩散的传播者。同时,不实信息通常与公序良俗背道而驰以博人眼球,赚取流量,不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

    杜绝不实信息泛滥,首先要从平台开始发力。目前各大平台都在不断健全辟谣机制,开设自己的辟谣频道、小程序,也在治理不实信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比如,作为短视频头部平台,抖音建立了从预警到拦截的不实信息治理链条,并上线了溯源、打标、跳转等多种功能。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平台对不实信息的研判和处置效率提升232%,联合媒体7个月处理不实信息319万条。但也要看到,治理不实信息,平台存在杜绝难、核实难、辟谣难等问题,而且,各平台的辟谣工作、信息库还是相互独立的。这就导致了“辟谣跑断腿”的被动式治理局面出现。因此,融合信息渠道,共建谣言库,寻找能够让平台主体协同起来的方案,并完善协同安排、调度辟谣工作的机制是未来各大平台的前进方向之一。

    与此同时,加强依法打击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的力度也是将不实信息扼杀在源头的必要措施。当下有许多自媒体营销号或个人为赚取流量,捏造、传播不实信息,扰乱舆论环境,监管部门应该持绝不姑息的态度,严厉打击整治。广东网警近期成功破获多起“网络水军”涉嫌参与刷量控评、有偿删帖、敲诈勒索和造谣引流等违法犯罪活动案件,共抓获81人、刑事拘留45人。只有让违法者尝到苦头,用实际行动强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提高违法成本,才能维护好清朗的网络环境。

    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升媒介素养是数字时代的重要任务。网络环境复杂,暴露在网络中势必要面对海量诱惑性强、欺骗性强的不实信息,如果媒介素养不足,就更容易相信不实信息,被迷惑而做出错误的选择,甚至落入圈套,被当作枪使。青少年自身要对网络信息保持警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偏听偏信网络上的言论,更不应在事情尚未明朗时随意站队或情绪化发言。父母作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也要树立起榜样,以身示范,把维护客观真实的信息生态和网络秩序作为自己的责任。媒体从业者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将不实信息逐出舆论场,营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协作。至于保护青少年网民群体,则要关注培养和提高媒介素养,让谣言不仅仅止于“治”,而是真正止于“智”。

    (作者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