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绍兴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几名孤独症学生当起了“小师傅”,领着当地普通学校的初中生一起制作钻石画。随行教师们对这些孩子印象深刻:能清楚地进行自我介绍,主动找同伴结对,动手操作娴熟……
孩子身上悄然发生的变化,得益于浙江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10余年的探索。2006年起,学院以孤独症学生的“关键能力”为目标导向,在浙江遴选10所试点学校,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改革,开创了孤独症学生教育的新模式。
新目标
基于数据图谱的关键能力指标
孤独症患儿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普遍存在言语表达异常、重复刻板行为等症状,国内现有孤独症患者保守估计1000万以上。
“除了少部分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外,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会进入培智学校与智障学生一起学习。”浙师大特教学院院长朱宗顺告诉记者,现在不少地方的培智学校里,孤独症学生已经超过一半。然而,由于没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材,各校用的还是智障学生的教材,给孤独症学生的康复和成长带来了诸多挑战。
教学改革必须跟进!2006年,学院启动孤独症学生教育新模式研究,第一步,就是科学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探清其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学院的“儿童教育与康复实验中心”,记者看到,脑电仪、质谱仪、儿童行为观察系统等一应俱全,征得家长同意后,试点学校的学生可以到这里做一系列游戏,研究团队通过观察和技术分析,形成学生学情的基础数据。比如,眼动仪通过追踪眼球,发现孤独症孩子与人对话时不看眼睛而是看嘴巴,这就需要加强与人的目光对视和交流。玩搭积木游戏时,孤独症孩子只会重复排列,而智障学生能搭出简单的房子,说明后者的社会性更强,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分清两者的区别。
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学院积累了海量数据,并承担教育部委托项目,着手编写义务教育阶段孤独症学生发展与促进指南。根据指南,孤独症学生培养目标被分为生存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三大领域,下设21项关键能力,细分为297个条目。
以“能处理自身与感觉有关的问题”要点为例,团队研究发现95%以上的孤独症学生存在感觉缺陷,有的是触觉过敏,有的对特定刺激异常沉迷。在此要点下,细分出对刺激输入产生适当反应、能表达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能请求他人帮助管理感觉等10个条目。
“这297个条目并不要求学生必须达到,我们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再设置分层目标。”特殊教育系主任林云强介绍说,各个条目都有反应、了解、理解、应用和泛化5个进阶水平,会给每个孩子“跳一跳够得着”的机会。
新教学
打造助力教学的“全支持”融合课堂
297个条目,5个进阶水平,测算下来就有近1500个细化后的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教学策略就得跟进。特教学院参考了国外的循证研究和国内的实践经验,给出了与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参考。
杭州湖墅学校教师王萍班上有8名学生,5名是孤独症儿童,3名为智障儿童。以前授课用的是针对智障儿童的国家课程,如今她的课堂正向“全支持”的融合课堂转型。
“全支持”意指做最大限度的课堂支持,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课堂。在上公开课《我能戴口罩》之前,她先对照21项关键能力,对5名孤独症儿童进行学情分析,制定教学“双维目标”。一是所有学生要达成“会正确佩戴口罩”“不舒服能拿下口罩并很快戴回”这两个学科性目标。二是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提高学生对口罩感觉刺激的耐受度”的支持性目标。
上课一开始,王萍先用图片呈现结构化的学习环节,符合孤独症儿童的认知特点,同时也适用于智障儿童。在完成了学科性目标后,助教老师用按摩球给学生进行脸部按摩,提高皮肤的耐受性。接着,拿出教师自制的镂空口罩让学生进行佩戴。因为全封闭式的口罩孤独症儿童一下子难以适应,采用镂空的方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随着学生耐受度的提高,教师会逐步拿出镂空面积不断缩小的口罩,直至佩戴上全封闭口罩。
“以前上这堂课,教师会不理解为什么孤独症儿童不能像智障学生那样戴口罩。现在有了关键能力分析,教学更有针对性,一些问题也迎刃而解了。”王萍说。
除了精细化单元教学目标,“全支持”课堂还积极引入生活化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发挥孤独症学生在视觉记忆与加工方面的优势。因为有了真正适配的教学,孤独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有了明显的变化。特教学院调研显示,学生的听课表现、小组合作、面对挫败、灵活性等指标普遍提升了15%—20%。
新场景
构建高度匹配的教学支持系统
为了使公开课有更好的观看效果,王萍打亮了现场的灯光。但一位专家马上提出,要将灯光调暗。因为孤独症儿童对光线异常敏感,过亮的光线会令他们情绪不安。
孤独症儿童的身心特殊性,决定了要有专门的学习环境。一般的培智学校不具备专业条件,特教学院就引领他们一起打造。比如有的教师自制了动态座椅,即在普通座椅下面安装一个弹簧,可让孩子获得感觉输入,降低自我刺激行为,提升课堂专注度。有的教师给每个孩子设计了触觉板,让他们触摸自己喜欢的平面,快速稳定情绪。还有的教师给孩子戴上了降噪耳机,减少声音刺激。
除了特制的教学用具,有的学校还打造了感觉支持中心,内设深度灯镜、音乐治疗器材、拥抱机器等设施设备。有的县市区成立了学习支持中心,派出专业的特教团队到普通学校答疑解惑。还有的地方打造了特殊需要儿童友好社区,为孤独症学生提供演出、劳作等社会体验活动。
据了解,浙师大特教学院开创的孤独症学生教育新模式,现已推广至全国多所学校。目前,学校已经成功研发“星未来”平台,对教学目标、策略、案例等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推广,为更多特教学校和教师提供专属的教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