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2年08月04日 星期四
成都理工大学
校史资源融入课程 创新思政育人模式
王成伟

    校史资源是学校一代代师生共同创造积累的,彰显着大学精神、折射着文化底蕴,其直观性、鲜活性、感染性的特点,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生动素材。作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成都理工大学思政理论课充分利用校史资源,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打造高水平思政课。

    以学校为支撑

    拓展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成都理工大学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培育,着力做好“大思政课”建设。

    加强校史资源挖掘。加强校史研究,挖掘校史资源,是利用校史资源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校高度重视校史的编撰研究工作,将校史研究工作常态化、高效化。学校领导牵头成立校史编撰委员会,统筹推进校史研究工作开展;设置校史研究室科级机构,确保校史研究及挖掘工作持续开展;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发布《成都理工大学校史资料征集公告》,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史资源。

    加强校史文化建设。学校建设了校史展馆,围绕两地办学的实际情况,在校本部和宜宾校区分别建立校史馆,同步成立成都理工大学校史馆网站,使其成为师生员工接受全面、系统、完整校史教育的平台。学校先后打造了砚湖、自然博物馆、邬宗岳、龙雕塑等校史景观作品,目前已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域。学校还大力加强校史文化营造,在官网、报刊设置“成理往事”“成理榜样”“钩沉”等专栏,举办校园文化创意作品大赛、我为理工“画像”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热爱校史、学习校史、了解校史,凸显校史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

    以教师为主导

    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都理工大学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为主导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堂。

    学校高度重视提升教师对校史资源的运用水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研室集体研讨校史资源的采用、讲述、归纳及总结,发挥校史资源在立德树人等方面的价值。同时通过入职培训、实地考察、传帮带等方式,引导教师依托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在学理上对校史资源进行科学精准阐释,对校史资源进行言之有味、言之有物的诠释,实现思政课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善于使用丰富的教学形式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的关键一环。学校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积极开展故事化教学,加深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着力探索立体化教学,以课程教学内容为支点,借助图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校史在思政课堂“活”起来,重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校邀请不同群体走进思政课堂,例如请学校领导走上讲台主讲形势与政策课;邀请名师走进教室,讲述学校诸多“首次”“第一”背后的故事,展现学校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邀请知名校友现场教学,阐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引领学生体会知行合一的力量。

    以学生为主体

    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成效

    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成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成为思政课堂主体,让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

    学校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创构者,将班级划分为5—7人的专题小组,课前布置校史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学生收集校史资源,通过话剧、微视频等形式进行“活化”演绎。学校还利用翻转课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讲校史故事,学道德模范”为主题,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实现自我教育。

    不只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让学生成为校史践行者。学校在思政课程中设置实践学分,以实践手册为载体,贯穿课堂内外,发挥实践育人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置校史资源探索项目,让学生围绕校史故事、校史景观、成就壮举等主题开展社会调研,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学校,把握时代重要变化。

    与此同时,学校还着力探索思政教育与新技术新平台的融合,让学生成为网络共享者。学校将历史档案、宣传片、扶贫日志等资料上传学习通软件,发挥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王成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