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改风采
2022年07月12日 星期二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附属中学
自强不息 传承薪火
崔爽 徐少飞
书香校园五十余载传承附中文化,革故鼎新为莘莘学子擘画美好未来!
砥砺前行的附中人乘势而为,为打造中心城区名校贡献智慧和力量!

    赤峰,因城内赭红色山峰而得名。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滋养了赤峰人,赋予他们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豪放洒脱、刚毅坚卓,有着不甘人后的毅力与决心。即便荒芜之地,亦能隐忍蕴蓄,生长出青草,勃发出生命。

    赤峰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附中”)这所历经半世纪沧桑的高级中学,亦如这座城市一般,自强不息,生机勃发。附中人传承薪火,开山凿石,于无水处掘源,于无根处立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锐意改革

几代传承

    20世纪70年代初,附中创办,始称城郊中学。校舍起初只有五间平房,土墙脊瓦破旧不堪,校园窄仄,风扬雨泞;后经两次动迁,两次更名后归属赤峰学院,2019年迁入今天的新校区。来之不易的办学条件不断变化,不变的是附中人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的精神。激流险滩阻挡不了附中人前行的脚步,爬坡过坎动摇不了附中人勇攀高峰的信念。坚守信念,实现办学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需求并行、与学生成长同频共振。

    欧秀兰教授出任附中校长以来,与学校党委书记王增一道,团结班子成员,引领师生员工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大踏步向着“打造中心城区名校”的目标迈进。务实之举和发展之力,推动附中走上跨越式进取的新路子。“天行健,人自强。”醒目的校训,催人奋进。附中不仅将办学层次从主体初中转向纯粹高中,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社会认可度也迅速提高,一所欣欣向荣的学校在赤峰大地上成长起来。

雏凤清声

万里风云从此起

    “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王增书记说。附中迎难而上,于2010年开始推进课改。 

    课堂改革,号角声声催奋进

    时任副校长曹文秀说,实施课改的第一年,学校引入国家课题“‘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邀请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来校开展全员培训。通过现场诊断指导、分组讨论、展示分享等,让教师体验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时任副校长李书芳回忆,课改初期,班子成员每节课都在课堂上旁听,遇到新问题随时碰头研究,每周安排教师培训会和研讨会。对教师来说,推翻之前十几年、几十年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教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改变的,越有责任感的教师,越不由自主地对学生缺乏信心,不敢放手,总觉得自己不讲学生就不明白。为此,学校反复进行专题指导,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思路和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求把“讲堂”变“学堂”,让学生体验探究和成功的快乐。

    推进有效教学模式,许多教师热情高但操作不得法,课型不明确,流程不清晰。对此,学校采取典型示范课“引路”法,2012年先后组织大规模公开观摩研讨活动4轮、公开研讨课82节、研课72次,参与观研课的各科教师、领导和专家达2156人次。通过观研课和深入研讨,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达成许多课改共识。就这样,学校打破了以传授为主的传统“一言堂”模式,“问题发现生成课”“问题探究解决课”“问题拓展训练课”新型课堂如雨后春笋般在附中生根、破土、蓬勃生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课改纵深,迎难而上勇向前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制约发展的问题也凸显出来:部分教师虽然掌握了先进教法,但学科层面的知识与能力,以及精神层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明显跟不上新课改要求,急需解决改善。

    于是,学校贯彻“请进来、走出去”,对全体干部教师进行高密度全覆盖轮训,先后向各层面教育专家取经学习,还聘请以色列教育专家五人团队指导,进行“五大智慧”创新教育培训,特聘吴欣歆教授多次来校进行语文学科领军能力打造,聘请无它国际教育团队驻校指导课改,聘请饶玉川教授开展“三育九养”培训……拓宽改革路径,为教师奠定了良好的思想认识和行动基础。

    2013年至2014年,学校引入自主加合作探究“1+1”课堂教学方式,打造以“1+1”课型、导学案使用和小组合作为主导的自主高效课堂,降低重心,建立新评价标准,开展课堂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教师的课改灵活性开始提高,个性风格逐渐展现。至此,学校课改由前期课堂改革“1.0版本”升级为探求课程建设及文化创新的“2.0版本”。

    课程建设,向阳花开映初心

    教学过程技术系统改革、课程能力系统建设和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动力系统打造三方面融合,课改才能取得成功。2014年,学校成立课程发展处,着力研究学科课程和德育课程建设,推动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历经三年探索,学校建立起“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原则,整体确立了新课改背景下的附中校本学科课程和德育课程体系。

    副校长赵国民介绍,在学科课程方面,学校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研发校本兴趣课和拓展实践课等,年均开设60门以上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丰富的校本课程活化了课本知识,拓宽了学生视野。画室中笔墨横恣,琴房里曲调悠扬,运动场上生龙活虎,书法室里笔走龙蛇,朗诵课上抑扬顿挫……遍地开花的校本课程是附中的一抹鲜亮色彩,是附中特色课程校本化的突出成果,更是挖掘师生潜力、推动师生综合发展、以课程提升师生综合素养的成功实践。在德育课程方面,学校各部门合作,以“五大智慧”为指导,开发10个主题活动月6大类德育课程注重多样化、系统化、特色化,为学生锻炼成长搭建重要平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推进改革以来,附中有7项市级、2项省级、3项国家课题结题,数十名教师在各级各类赛课中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国家和省市级各类表彰。

    文化建设,细雨润物无声处

    在推进课改和课程建设基础上,附中清醒地认识到,对学校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全体附中人对教育事业的共同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附中文化追求。于是,学校又展开了对文化创新和特色发展的再思考与再探索。2017年4月,学校研究制定《以文化创新为动力,加快学科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先后赴大连、北京等地学习积极心育、幸福教育、生命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先后立项和开展“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研究”“整合德育专题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与提高师生幸福指数的研究”等课题研究,打造独具附中特色的文化系统。确立新版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撰写富有意蕴的《附中赋》,创作第二首校歌《勇攀登》,复刊校报,通过国旗下演讲、红色之旅、晨钟之声、解忧信箱、化石谷实践、拓展训练、成长足迹、十星评比、心灵导师、志愿者行动、食堂文明就餐等活动,以“悉心陪伴—激励规范—习惯养成”的教育方式调动学生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律性,推出“读书文化节”“心理健康文化节”“体育暨艺术文化节”“科技文化节”,及时打造构建新校区升级版文化体系,提升校本课程品质,提高新附中校园文化生活质量,搭建开阔的师生成长平台。

    为提高教师队伍层次和水平,附中从2011年开始高度重视大量引进硕士和博士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储备和培养人才。用时7年半,附中人完成了教育教学“三个维度”的全面改善和提高。以学校特色文化为引擎,以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为两翼,进行系列化有效整合,顺利进入了改革创新的3.0版本——打造一所具有全新理念、文化涵养和附中特色的现代化高品质学校!

行则必至

吹尽狂沙始到金

    在课改进程中,为激励教师不断进步,附中评选“课改先锋教师”和“课改优秀班主任”,推出“课改每月之星”“双优型教师”“有效教学优秀教师”“有效管理先进班主任”“有效教研先进教研备课组”“有效管理先进个人”“有效服务先进个人”等,大力表彰奖励,树正面典型,领改革风气。通过诸多举措,附中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一支“充满锐气、一身正气、富有才气”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改革成与败必须接受外界检验,要以‘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为衡量标尺。”附中不仅作出了这个承诺,更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经过12年改革,附中全面实现了“五育并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批批附中学子找到了明确的奋斗方向,各方面素质与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志存高远

直挂云帆济沧海

    “锻造翱翔的翅膀,成就腾飞的梦想。”附中校园内,两行大字赫然醒目,这是附中人执着信念和理想追求的真实写照。凭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信念,初心不改、矢志不移的坚定追求,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毅力品质,附中人以勃发向上的生命力量,在赤峰这片广袤土地上,书写了勇于改革创新发展的梦想,成就了教育的崭新篇章。

    (崔爽 徐少飞)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