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6日 星期三
新时代学校德育要真正读懂孩子
吴颖民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恒昌店巷小学学生在参加汉字书写大赛硬笔项目的比赛。丁根厚 摄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五一广场社区的“四点半”科普兴趣课堂,小学生们正在展示自己制作的小风扇。谢贵明 摄

    ■本期关注: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

    新时代学校德育所追求的境界依然是鲜明的时代性、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认为这一点是没有变的。不论是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还是学校德育,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定是突出这三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有许多新的特征。我们今天讲德育创新,我认为把握时代特征是第一位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摆脱了贫困,进入了小康社会,迈进了物质丰裕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全新的样貌。

    现在的学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新的社会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他们与他们父母的成长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现在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一定要把握时代特点,才能真正读懂孩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常识就是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在更加开放、更加富裕、更多选择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与过去在相对贫困、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相比,他们有着与我们这一代甚至与他们的父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及所建立起来的常识是不一样的。因此,首先要很好把握新时代的新特征,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当代学生的优势和短板、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与行为习惯,才能找到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和实效性高的教育方法。

    新时代学校德育 有新的主题

    当今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在奋力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开展学校德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我们必须紧紧把握时代主题。新时代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信念、有真才实学、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同时让学生们真正成为有理想信念、有真才实学、有责任担当的人,就是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功能很好地统一起来,既要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各种层次的、各种类型的、多样化的人才,也要让孩子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最好的自己。

    新时代学校德育有鲜明的时代性

    新时代学校德育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期望。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要在当下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就要时时关注社会发展趋势,观察这些趋势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对共青团、少儿教育、家庭教育的工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于教育的定位、工作目标以及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等进行了深入阐述。因此,要做好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关键是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对青少年教育中关于德育的论述。

    解决供求矛盾关键是把握孩子思维特点

    新时代学校德育要尽可能地突出针对性,其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少年成长环境和经历,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维特点和客观需求。现在的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的常识,也培养了他们的习惯。常识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人,而学会做人,就是德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我认为要深刻地认识新的时代,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孩子们具备什么样的思维特点以及有哪些客观需求。有时候,我们在学校里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些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孩子们却不感兴趣。他们很多感兴趣的事情与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关注、能够获得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供和求没有对应上。供,一厢情愿;求,另有所思。如何解决供和求的矛盾,关键要把握孩子们的成长经历和思维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具有比较高的针对性,而针对性是解决实效性的前提。

    针对性就是要读懂孩子,读懂当今社会的特点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读懂教师的学生观和质量观。目前,我国发展的不平衡在区域上表现为东中西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甚至城市内部、发达地区内部、一些农村内部也存在不平衡现象,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产生了一批高净值的家庭,大批中产阶级的家庭,还有相对贫困的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东南沿海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如果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德育不关注这一部分人的特点和需求,这是不公平的。我们要研究在不同的环境当中成长的青少年,在不同的区域里、不同的社会阶层里,孩子们会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会有不一样的需要。因此,我们一定要分类、分层次指导,区别不同成长环境的孩子,给予他们最需要的,也是国家最希望他们获得的、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以说,读懂孩子非常重要。

    创新方式不断拓展德育的内容和渠道

    要让新时代学校德育有较高的实效性,除了要加强针对性的研究,还要不断地拓展德育的内容和渠道、创新学校德育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过去常说的几句话,我认为到现在还是非常实用的:要晓之以理,要动之以情,要导之以行,要持之以恒。这些过去学校德育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今天没有过时。但是,我们今天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成功经验,一定要拓展德育内容和渠道、创新组织方式和形式方法。尤其是现在数字化的时代,学生生活在网络包围中,网络是孩子们人生经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平台。

    同时,在新的时代中,学生的眼界更开阔,对平等的诉求会更强烈。他们希望教师和家长更平等地对待他们,与他们平等地交流、对话。这种意识是过去的学生所没有的。当父母也好,当校长也好,当教师也好,我们要更加注意如何平等对待学生,更尊重他们,更平等地与他们讨论问题、开展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把道理讲得入耳、入脑、入心。

    曾经我们头疼于如何提升德育的效果,比如意图太凸显,以至于德育效果打了折扣。学校德育不能只是关在学校里,要更多地让孩子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放在一个更开放、更活泼、更生动的场景里展开,也就是要更好地利用社会大课堂,这也是德育创新的重要方向。比如,可以利用学生党员、科学家等身边可亲可近的榜样,寓教于乐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借助戏剧表演等形式,让德育的意图隐藏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孩子们在忘情投入中获得真正的教育。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任广州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校校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