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高校推进“三全育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作为融专业性、公共性、人文性为一体的高校外语教学,努力涵育课程思政能力,实现外语专业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外语教学和育人质量比翼齐飞,从而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外语专业人才,显得重要而迫切。近年来,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努力从以下4个方面发力,涵育课程思政能力,释放专业课程能量,提升外语教学质量。
坚持价值引领
凝聚思想共识
长期以来,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脱节”不同程度存在着,外语专业教育亦莫能外。在教学中专业教育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价值的引领,部分外语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则过于简单,学生专注于专业知识而忽视了“责任意识”“情怀意识”等方面的塑造和升华。学院认为,外语教学不仅肩负着帮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也担负着用外语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的使命,因此通过会议研讨、沙龙交流、工作坊反思等方式,在教师层面凝聚课程思政思想共识,促进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让课程思政入脑入心,从而凝聚起师生重视课程思政的思想共识。
创新教学模式
激发课堂共情
高效的教学模式更能高效地实现思政渗透。外语教学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课堂的感染力,努力增进课程的吸引力,激发课堂共情,在教学中成功地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和愉悦合作,打造出学生期待的“专业+思政”课。学院对此下足功夫,注重“模式创新”,结合实际情况,推进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现场教学等课堂教学改革;坚持“内容为王”,立足专业,站在学生的角度满足他们对课程的期待,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课程产生兴趣;坚持“学生为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持融洽的课堂氛围,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享受成就感、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拥有获得感;强化“榜样共学”,教师不断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反复打磨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师之间经常交流沟通,切磋教艺,学生之间更要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努力营造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课堂氛围。
立足专业特色
促进体系共建
外语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还要鼓励学生担起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外语教学必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学院利用公共课程教学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共建具有“浙师风格、外院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改革,完善课程过程管理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考核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等。
挖掘教学资源
搭建平台共享
学院牢牢把握外语教育的价值导向,把课程思政与外语教育建设紧密结合,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挖掘教学资源,搭建各类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加强课堂教学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教学平台建设;积极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积极组织和课程思政相关的学术会议,打造课程思政交流研讨平台,拓宽师生的视野;打造课程思政实践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和实践活动,强化现场教学、实践教学,让课程思政活起来。不断盘活校院、系部、师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建立起师师、生生、师生随时共享的课程思政平台,并让这些资源流动起来,充分实现价值与效益。
(赵婉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