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中国 供图 |
■马院院长谈马院 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核心观点
继续推进思政课改革与建设,在坚持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的结合上下功夫,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上下功夫,在严格规范管理与激活课堂活力的结合上下功夫。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思政课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光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就由2012年的100余家发展到2021年的1440余家。
发展需要量的增长,更需要质的提升。正是在马院大发展背景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文件为实现马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作了系统谋划,提供了基本遵循。当前,要为马院可持续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除了优先优质发展学科,还要关注制度与政策落实、创新创优思政课教学和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制度建设与政策落实是基本保障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彰显中国大学社会主义底色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者、牵引者与强力支持平台。近年来,围绕马院与思政课建设,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了马院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去年颁布的《意见》,对如何扎实推动马院内涵式发展,从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思政课实效、强化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五个方面,作了系统的安排与严格的要求,既是推动马院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也是科学的“行动纲领”。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对标这些重要文件的要求,狠抓落实,深入推进马院高质量发展。
全面对标找差,补齐发展短板。要对照马院建设标准及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五大方面查摆问题,逐一制定方案落实到位。尤其是要依据《意见》从建章立制上解决问题,形成制度性安排,以制度化推进马院发展与治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比如,对各高校党委来说,要重点查摆:是否从制度上保证加强党对马院的全面领导,特别是有没有从经费与人员、制度与机制等方面真正落实把马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给予优先保障。
攻坚克难,注重政策支撑发展。要对照《意见》狠抓政策支撑机制这个难点。比如,对于当前反映比较强烈的马院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特别是职称评审及其标准单列的政策要求,一些单位政治站位不高,仍然固守“五唯”思维,推行不切实际的、“一刀切”的“非升即走”土政策等,对育人成效这一根本标准视而不见;一些单位的职称晋升标准因循守旧,没有将教学研究成果、决策咨询报告、党报党刊及网络媒体发表的优秀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反而增加了对教学评价更加苛刻的要求。上述问题亟待从支撑机制层面进行矫正。
加大政策落实的督查考核力度。必须通过督查督导、评估评价对落实政策不到位的单位进行严格追责,同时对落实有力、成效显著的单位予以表彰激励,由此整体推进全国马院高质量发展。
提升思政课实效是根本标志
“马院姓马,在马言马”,根本是要“教人信马”,即提升思政课质量与效果。思政课的基本使命就是培根、铸魂、育人。“根”是根基、基础,“魂”是精神、灵魂。根基是思想理论,精神的核心是理想信念。
马院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教学在筑牢思想理论根基、确立价值导向上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四个自信”,自觉担当时代新人重任。这就是思政课的“铸魂逻辑”。
为此,首要任务就是坚定不移、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三入”(入耳、入脑、入心),包括精心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同时要将创新理论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其次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要求,着力解决教学实效提升这一根本问题,努力形成具有各高校鲜明特色的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品牌。
从东南大学四年来实施的“思政课质量创新创优工程行动”看,以下五个方面对于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道器一体”。“道器一体”就是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以多种方式手段特别是信息化手段“以理服人”。
二是“文质彬彬”。“文”即形式,“质”为内容,二者的统一才有“彬彬”的高质量。近年来各高校在教学形式创新上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力推进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的信息化“革命”。但毋庸讳言,热热闹闹的“形式”探索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华而不实、形式化表面化倾向,甚至严重碎片化、娱乐化,从而使一些课堂质量出现下滑,这是必须克服的。在内容与形式关系上,一定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也就是必须“内容为主”,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三是“情理交融”。借用先秦儒家的一个重要命题“道始于情”来说,人们对“道”“理”的认识与接受有赖于情感的感化、内化与认同。“以情感人”,既包括教师真情投入、热情洋溢,也包括教师内在的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热情与坚定的信仰。只有将胸中有热情与心中有主义相结合,讲课才能真正打动学生,从而“道从情入”,明道信道。
四是“教学相长”。就是要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其中,教师的主导性尤为重要。教师若是能就学生关注的思想与实际问题,进行有底气、有说服力的解疑释惑、“走心”交流,必能增强学生的满意度与获得感,从而大幅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这是今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点难点问题与主要努力方向。
五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的“行为塑造”为目标,完善深化实践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真切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把鲜活的实践教学资源引入思政课,为推进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与广阔的空间。
今后,各单位还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改革与建设,在坚持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的结合上下功夫,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上下功夫,在严格规范管理与激活课堂活力的结合上下功夫。同时,要强化集体备课制度与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形成师生互促、教研相长的提质增效良性机制。
高素质师资建设是关键的关键
近年来,马院教师队伍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21年底,高校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已经达到12.7万人的规模,较2012年增加了7.4万人,较2018年增加了5万多人。教师配置上总体达到了1∶350的师生比要求,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同时,在这支队伍中,专职思政课教师年轻化成为队伍发展的新态势,49岁以下教师占到77.2%,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
队伍快速增长加之年轻化、学历层次高,彰显了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可喜成效。然而当前,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两大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师配备不平衡。虽说全国已总体达标,但有的地方和有的高校,教师还是没配到位,特别是一些“双一流”建设高校“门槛”较高,出现“进人难”现象,需要突破瓶颈。二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上至国家的要求、下至学生的期待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专业背景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在少数,一些教师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教学与科研能力、实践素养亟待进一步提升。
怎样才能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在我看来,首先要以“六要”为遵循、“四真”为导向,加强教师选用管理与教育培训。“六要”,即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严把教师选用管理考核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加强思政课教师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四真”,即以培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为目标,推动实施思政课教师中长期发展规划,持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其中“四真”目标导向极其重要:因为只有真学、真懂,才有底气,才能以理服人,展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只有真信才有浩然正气,才能因信仰而热爱,以情感人,思政课才会有感染力、亲和力;只有真用才能接地气,在紧密结合现实与学生实际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是以强化组织力推动教师科研与教学能力提升。要通过学科归队及有组织的“传帮带”增强教师的学科意识与学科归属感,特别是要加强对专业背景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青年教师进行专项学习培训。要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阐释,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化、学理化,强化学科使命担当,组建学科科研团队,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整体提升教师学术水平。还要通过有组织的技能培训、集体备课、听课说课、教学展示、教学研究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
再其次是要完善优化评价体系,强化激励引领作用。要以育人成效为根本标准,完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符合思政课教学内在要求、有利于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职称评聘及标准单列,让人才引得进来、留得下来、长得起来。要健全思政课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奖励表彰力度,使学有示范,行有标杆,营造教师醉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良好氛围,大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认同感与获得感。唯其如此,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才有可持续的强有力保证。
(作者系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