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8日 星期二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培养“智慧新农匠” 助力共同富裕
赵降英
①花卉大棚实训基地,教师讲解花卉品种与种植技术。

②劳动技能大赛,学生们在田间割麦。
③动物医学课程,教师讲解动物标本知识。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职业教育发挥着技能脱贫、技能创富的作用,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更要发挥技能共富的作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温科院”)作为区域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浙江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温科院前身是浙江省立温州农业技术学校,办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专办学阶段,通过强化“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农业技能的培养,培养服务农业生产一线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助力技能脱贫;第二阶段是自2008年启动高职办学到2014年,通过实行“目标引领、方案改革、知识构建、实践体悟”的培养路线,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助力技能创富;第三阶段是2014年至今,实施“校院共治体制、专所共融机制、‘产学研创推’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爱农业、懂技术、知数字、善管理、会创业、能带富”的“智慧新农匠”,助力技能共富。

    精准定位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重构“智慧+”课程体系

    “三农”事业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聚焦乡村人才振兴发展趋势,就是要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把握解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与高质量涉农人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既是高职涉农人才培养提质培优的实践需求,更是职业教育助推乡村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诉求。

    温科院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主动适应变革,从农业实用型技能人才到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再到“智慧新农匠”,培养目标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所谓“智慧新农匠”,是“一懂两爱”的交互合力及延伸拓展:在情感维度上,有热爱农村农民的情怀;在知识维度上,有农业、数字、管理等知识;在能力维度上,有过硬的农业专业技术、通达的数字素养、较强的管理能力,会干事创业,能带动农民致富。

    “智慧新农匠”的培育,是由“一技之长”向“一专多能”再到“一精多会”的转变,紧扣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的产业发展新业态,聚焦“智慧新农匠”核心素养,把信息化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技能融入现有专业知识体系,鼓励学生自觉树立智慧农业发展意识;重构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培养方案,构建包括以“爱农业、知数字”为重点的通识课程模块、以“懂技术、善管理”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会创业、能带富”为重点的岗位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开设涵盖农技农识、数字技术、现代机械等的课程,如“大国农匠”“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概论”“农业机械化”。

    建立“校院共治体制,专所共融机制”,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强化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基础职能,重塑新时代乡村“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实现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同步化,助力完善“实践—总结—研究—迭代实践”螺旋推进的育人过程,为乡村振兴增值赋能,构建行之有效的路径铺石。

    温科院作为在农科院基础上创建并保留农科院建制的高职院校,建立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个机构、两类建制,一个隶属、两个归口(教育口和农口),一块资金、两条渠道”的高职院校与农业科学研究院一体的办学机制,从体制上实现了涉农高职院校与农科研究所从并行到融合共促发展。

    学校依托校院一体的体制优势,一是建立了专业教研室和农业研究所一体的运行机制,在研究所上办专业,如作物研究所创办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园艺研究所创办园艺技术专业、宠物研究所创办动物医学专业等,让研究所所长成为专业主任,科研骨干成为专任教师;二是采用学校(农科院)办实体总公司、二级学院办实体子公司、专业(所)对接主营业务的产教深度融合运行方式,将专业的教育教学与子公司的管理运营相结合、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与子公司的科技产业开发相结合,形成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紧密对接,全方位、一体化服务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温科院每年面向全国辐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作物面积200万亩以上。依托温州乡村振兴学院和温州智慧农业研究院,服务100多个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如引领蓝莓产业发展,让6000余亩荒山变成“金山银山”。

    践行“产学研创推”全链条培养路径,全面增强人才适应性

    立足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心怀“国之大者”,涉农高职院校应该用实际行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命题。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密切相关,让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步调一致,强化高校的“推力”与产业的“拉力”,进而形成育训“合力”,最终把“今天的教学”和“明天的就业”匹配起来,从“产”始到“产”止,全链条打造“智慧新农匠”培养路径,破解涉农人才总量“不够用”、结构“不适用”、就业“不被用”的问题,真正为适应性人才成长铺就坦途。

    以“产”为引领,“产业链”紧密对接专业建设。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核心环节为抓手,宏观布局专业设置,对接绿色农产品产业链,以“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化生产、安全化控制为主线,形成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专业群;对接绿色生态养殖和动物疫病安全防控产业链,形成畜牧兽医专业群;对接现代园艺产业链,形成园艺技术专业群;对接农业服务业,形成农经商贸专业群;对接数字农业产业链,形成数字农业专业群;进而打造了“专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的专业集群。

    以“学”为核心,“阶梯化”深度融合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实体公司与合作企业,实施校企“双元”育人;聚焦学生个性化发展,实施“大一平台教学、大二专业分流、大三岗位选择”的三阶段递进式培养;发挥体制优势,开展“教学与生产、科研、创业、推广”的过程融合培养,形成了“双元三阶四融”人才培养方式。

    以“研”为基础,“三转化”科研赋能实训教学。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转化为“训研创”一体的实践实训平台,实施田间情景式、项目孵化工作坊式等教法改革;将种子种苗、机械生产、疫病控防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将新成果融入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将种子繁育、机械种植等服务推广示范项目转化为学生实践实训项目,突出培养学生“懂技术、会创业”的能力。

    以“创”为驱动,“全过程”创业孵化驱动教学。建立以导师为引领、以项目为依托、以学生为单位的“导师+项目+团队”的孵化模式;搭建“萌芽期的创业工作室—苗圃期的专业众创空间—成长期的科创园”三级孵化平台;开展“在校生—农业创业者—农业企业家”三阶段递进式帮扶。

    以“推”为发展,“点线面”推广服务反哺教学。培养学生带富能力,依托科技特派员团队、产业研究院等,聚焦学生个体“点”,实施“开展一次‘三农’调研,结对一名扩招农民学生或涉农培训学员,联系一个农业种养基地,参加一次科技下乡活动,推广一项农业新技术,宣传一项乡村振兴政策法规,撰写一份社会服务报告”“七个一”科技下乡活动。紧扣教学“线”,实施“百千万”服务工程,选派百名教师带领千名学生服务数万农户,教师“在服务中教学、在教学中服务”,学生“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形成农业教育“师徒制”,提升学生利用专业技术技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拓宽服务“面”,实施“三新”推广计划,全员联动,全域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引领产业发展。在提升专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深化创业实践、推进产业服务的过程中形成扎根农村、深耕产业、带富农民的“匠心、匠技、匠艺”。

    温科院在农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生动实践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项10余项。2019年,袁隆平院士为学校题词“产学研创推,温科新腾飞”。2021年,温科院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近5年,培养了李前华、钟政鑫等“智慧新农匠”5000余人,培训融合数智的高素质农民5.5万人次、创业致富带富精英300余人,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国家奖项数十项。据浙江省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温科院毕业生一年后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位居浙江省高职前列。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赵降英)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