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4月,初三劳技课上,学生在焊接电子门铃 |
|
2012年3月,学生在比特实验室进行模具设计与制作 |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发轫于1907年肇建的匡村学校,秉承锡山高级中学百年教育哲学,遵奉“求是唯实”校训,有着良好的课堂教学改革传统和底蕴。学校在发展中见证了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实施和不断深化,也在主动完善、自我迭代中走出了“意义生长”的初中教学改革之路。
主动参与,改进学习方式
2001年,学校所在的惠山区成为全国首批38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课改甫一启动,全校教师怀着无比热忱,积极投身课改浪潮。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既重要又艰难的部分,只有认识了课堂,才算真正理解教育;只有改变了课堂,才算真正落实新课程。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行为的改进。学校先是对初一学生进行了全员调研,学生普遍反映初中校园生活变化大。学校警惕地意识到:害怕学习还是渴望学习,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学习,学习情感与动力的分化将导致学习品质的分化。随后针对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在校内举行教学改革大讨论,并概括出当时课堂的3个主要症结:首先,课堂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的教为主线,体现不出学力的增长;其次,课堂教学结构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成分过低,合作交流的空间过小,离课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相去甚远;再其次,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指向教师的“精彩演绎”,而常常忽视学习的主体及主体发展。
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学习行为才可能改进,主动而有意义的真实学习也才可能发生。基于此,学校开展了“主动参与式教学改革”,“学为中心”“改进学生学习行为”逐渐成为共识。教师普遍意识到,课堂是一种生活,课堂生活是否有价值在于学生在课堂中能否过一种自由、灵动且富有创造力的生活。课堂也在悄然改变:教师不再只是寻求“教”的突破,而是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跟踪统计发现,热爱学习、渴望学习等典型行为在问卷结果中的占比逐步提升。
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再是听课、作业和考试的被动程式,学习意味着在对话中理解、探索中发现和参与中建构,意味着客观的、外在的知识与学生主观的、内在的生活体验、情感态度和理智能力的“碰撞”,在“碰撞”中,价值意义生长,学习行为改进。
意义生长,完善学习支架
2008年秋,学校搬入惠山新城,办学规模逐步增大,教师结构中青年教师占比迅速提高,生源结构中新市民占比攀升。在此背景下,学校课改如何在继承中发展?“爱学习”到“会学习”的瓶颈如何突破?
学生的学习行为改进是创造性的过程,意义生长是综合实践的过程,它不是单向度的包含着情感、认知、能力的综合生长。这种生长需要科学的工具作为支架。为此,学校着力开发了“一单两案三表”。
“一单”是指学习任务单。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科学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学习活动和评价任务。
“两案”是指《意义生长下教师教学行为指导方案》《意义生长下学生学习行为指导方案》。前者在备课中强调文本研读、评价设计和活动设计,课堂中注重启发引导、合作交流、质疑创意;后者在学习习惯养成、科学思维培育、情感人格养成等维度引导初中生学校生活。
“三表”是指意义生长下的课堂教学观察量表、初中生学习能效自评量表和阶段测试命题多维细目表。课堂观察重点聚集合作探究、师生对话和教学效益。学生自评量表重在引导学生反思调控,提高元认知能力和学习效能。
有了学习工具的保障,课堂教学改革也在大步前行。2012年起,以“目标导引同伴合作”为载体推进教与学方式的整体改进,交互式课堂中的意义生长进一步凸显。权威媒体曾以《目标导引破旧立新,同伴合作高唱凯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目标导引下的同伴合作式课堂教学研究”纪实》为题宣传了相关成果。对课堂教学要素提炼形成的“促进学生学习行为改进的课改操作系统”,被立项为2015年无锡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深度学习,丰富学习意涵
如何改进教学以支持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学校研究团队认为,在初中阶段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这是改进学生学习行为的价值追求。何为深度学习?学校寻根溯源,实现了对深度学习抽象理论的校本理解,将“触及学科本质和知识内涵”作为该项目的过程内容,并以“任务导学和自主、合作”为驱动方式,变革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最终实现学生学习行为改进和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2016年,学校申报“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研究”并成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后,组建了无锡、淮安两地八校“深度学习项目共同体”,围绕“深度学习: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变革”开展了三年六期大型教学研讨活动;“深度学习的学校理解与学科实践”成为项目推进中的共识,2018年走进第四届全国教育创新公益博览会,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结项答辩,2020年权威刊物刊发项目代表性成果《深度学习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途径》。
“教学现状的分析—深度学习特征的提炼—教学变革转向的寻找—变革行动关键环节或领域的确定—行动内涵的基本规定”,这是学校教师5年来构建的深度学习校本实施路径图,也是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导航图。该校学科教师创造学科深度学习的校本实施路径,具有独特范式。
实践中,深度学习不断走近教师,教师也在深度学习的实践中摸索学科教学的本质。项目推进过程中,各学科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学科实践,省、市级课题实现了学科全覆盖。
作为江苏省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的研究成果,《深度学习的学校理解与学科实践》一书于2021年7月由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学校20多位教师共同的心血结晶,“学理阐释”“学科探索”“学科示例”,既有理论阐述、学科理解,也有具体案例,可为其他区域或学校推进深度学习提供有益参考。“学校紧紧围绕深度学习,从学校理解与学科实践两个向度展开,成果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重要的引领性,这本专著是值得好好一读的。”中国现代教育专家对该书作出评价。
2021年12月江苏省教育部门公布了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奖名单,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主持的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研究”获得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综合育人,面向未来学习
“科学精神、实践创新”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创新人才基础培养,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源泉。创新人才成长的黄金期是青少年时期,正好是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
2022年5月,学校申报的“初中理科综合育人: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体系建构”获立省级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依托本项目,将进一步催生意义生长,提升课程实施的综合化水平和实践性特征,构建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环境体系、课程体系、导师体系、教研体系和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围绕以下3个实践着力点,构建面向未来的综合学习。
一是对接国家人才战略,构建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教学体系。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开发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拓展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举办科技节、研究性学习报告会等学生学术活动,建构“课程·活动·环境”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基础培养教学体系。
二是重视跨学科实践,探索落实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加强横向学科有效配合,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将依托跨学科实践项目,形成综合育人合力,为新课程新课标实施作出区域示范,“初中数学跨学科综合实践的资源整合与项目设计”被立项为江苏省重大资助课题。
三是升级“双减”课后服务,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课后服务课程矩阵。目前学校已形成“1+X”模式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1”指自主完成作业或教师进行作业辅导,“X”为素养类选修课程。未来将研制或购买研究性学习课后服务课程矩阵,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感知并参与科技创新的学习体验。
意义生长,探索学生学习行为改进,用智慧与行动在课改路上留下足迹,用行动蹚出改革发展之路。
(韩建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