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是承载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多链融合”的一种有效模式,也是打通高校育人和单位用人之间“人才壁垒”的路径之一。从2013年开始,吉林师范大学顺应时代需求,变革育人与用人主体之间的关系,助推专业与企业更加紧密协同培养人才,在环境类本科专业开启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探索,现已经与200多家环保企业、政府环保部门、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等单位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实践积累、成果分享,建立了“共建、共管、共享”校企深度协同育人新模式,实现多链融合校企共赢大发展的格局,高效推动环境类专业“新工科”建设,显著提升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力促进地方环保产业发展。
校企“共建”育“新”人
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育人与用人主体之间的关系,推动高校与企事业单位更加紧密协同,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顺应时代发展,吉林师范大学积极支持环境类专业与用人单位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师资、共建研究中心、共建实践基地,充分挖掘和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合作发表科研论文,共同申请科研项目等,打造用人单位全方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平台,为培养出适合环保产业发展新需求的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校企“共管”辟“新”路
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工作组,下设教学工作坊、人员培训工作坊、工程技术难题攻关工作坊,共管实践基地,共管实践教学,共管难题攻关,共管“双师”培训。每个月开展一次工作坊活动,通过联合工作坊将高校的知识优势、企业的工程经验有机融合,不断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高校参与联合工作组,由“一校多企”向“多校多企”转变,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助力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
校企“共享”谋“新”途
“人”共享,工程师与教师共享,系主任与车间主任共享,学生与工人共享;“物”共享,教室与车间共享,实验室与研发室共享,科教仪器与生产设备共享,寝室与宿舍共享,食堂与餐厅共享;“果”共享,教学与生产成果共享,研发与应用成果共享,课程建设与工艺开发成果共享,知识与经验共享,实现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利共赢发展大格局,开辟了校企深度合作的新途径,引领环境类专业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变革之路。
校企合作显成效
通过上述举措,校企合作越来越紧密,融合度越来越深,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等要素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决定毕业生质量的基础性工作。2013年以来,吉林师范大学邀请合作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形成了“每四年修订一次、每年微调一次”的“修订—反馈—再修订—再反馈”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座谈、邮件、电话等反馈形式累计收到来自合作方和外校专家的修订意见287条,采纳222条,其中涉及人才培养目标36条(采纳22条)、毕业要求95条(采纳71条)、课程体系156条(采纳129条)。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在达到国家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前提下迅速响应环保产业人才需求,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新工科”建设提供了目标指引和有力保障。
2.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围绕“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核心课程构建了理论+实践的专业课程群,校企双方依托课程群组建了教学团队,共同建设课程12门,占专业类课程总数的30%,其中,“环境监测”被评为校企合作示范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被评为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和一流课程,“环境学导论”被评为校级学科育人示范课程,“有机固废厌氧发酵3D虚拟仿真实训”课程被认定为吉林省一流课程、虚拟仿真类“金课”。
3.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和媒介,随着环境保护工作向传统和新兴的各类国民经济领域全方位推进,环境保护专业知识更新步伐加快,适应环保产业发展新建设的课程急需适配教材。为此,校企双方根据课程需求已经合作开发了6本教材: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工程实验》《环境化学指导》、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环境保护税》系列教材。
4.教师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要素,教师的水平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根本性影响。环境类专业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专业,也是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对专业师资的知识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要求高。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面临专业师资工程实践能力弱、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效果差的难题。近些年,由于环保产业迅速发展,地方环保企业或非环保企业的安环部门面临专业人才招聘难、现有员工专业素质偏低的难题。为了破解难题,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20多家合作单位联合,打破人才流通体制制约,基于“谁的人谁管理,谁用人谁付酬”的原则,通过双聘、外聘、兼职聘任等灵活形式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团队,现有团队成员42人。每学年学校引入8—10名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派遣2—3名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开展“双师”培训。
另外,校企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32个,被评为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共建校企合作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多个,被评为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1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中心1个,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1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5项,创造产值3亿多元。依托各种“中心”“基地”,学生积极参与校级、省级与国家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自主完成69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31项,发表科研论文65篇;积极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各类赛事,获奖37项。形成了“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职业素养优秀”的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实践证明,“共建、共管、共享”校企深度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加速了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交叉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类专业建设与发展,为培养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校企合作新范式。
(滕洪辉 刘天浩 任新 汤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