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全国统一的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解决高职学生思想问题的教学体系,切实解决好学生“感不感兴趣、认同不认同、信不信、践行不践行”的问题是高职思政课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笔者所在的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高职类型性特点创新了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模式,以调研发现的学生喜欢“听故事”为切入点,创新了“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专题化教学模式,以及“自主学习—案例导引—聚焦问题—合作探究—行动体验”专题化教学环节,切实提升了高职思政课的“三性一力”。 课前,通过新疆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移动学习平台,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工程。其中,学情键对键模块收集和分析学情信息,运用于思政课教学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名师大讲堂直播模块解决教师线上备课问题;学习思政课模块引导学生用好在线资源开放课资源库,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学习思政课栏目的微课、做练习题和提出学习困惑,引导思政课向网络空间延伸。 课中,突出“案例导引”,重点借用抖音、头条、微博热门事件,依托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激发其学习兴趣,达到把道理讲活的目标;突出“聚焦问题”,围绕学生困惑,形成课堂议题,及时解决学生疑问,提高其学习的内驱力,达到把道理讲深的目标;突出“合作探究”,倡导师生、生生、学生与师傅的互动探究,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达到把道理讲透的目标。 课后,善用“大思政课”理念,除了完成书面作业外,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其中,实践教学创新了“中国德育馆+实践教学虚拟仿真中心”的模式,解决了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紧张等问题;实践出真知模块的评价创新,解决了实践教学多途径实践、多主体评价以及巩固思政课学习成果等问题。 高职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模式是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理念拓展新视野,依据高校思政课教材和教学标准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解疑释惑为主线,以及“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思路,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教材体系向专题化教学内容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行为体系的转化,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把思政小课堂向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教学、网络空间延展,利用“壹网情深”移动学习平台的综合性考核方式推进评价创新,提高了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理论认识的藩篱,实现了五个协同。 一是线上线下的协同。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时时处处参加网络“大思政课”学习。建设新疆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库,推广“壹网情深”新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移动学习终端,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施课程建设升级工程,利用全国高校名师工作室平台,建成国家级在线资源开放课程;利用“壹网情深”平台全天候记录学习过程的数据,把思政课学习的过程考核做实,与结果评价统一起来,推动学生知行统一。 二是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协同。让小课堂连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盘活职业院校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资源,为思政课所用。过去职业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多头管理,为突破多元主体、多途径、多具体目标的管理体制束缚,学校创新“壹网情深”实践出真知栏目,以实践教学评价为抓手,推动新媒体条件下新的管理机制,让所有社会实践途径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 三是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协同。通过“概论”课与“四史”专题教育活动协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与德育活动课协同,“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课与“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协同,树立青年高职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一批爱党爱国爱疆的优秀大学生党员。 四是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协同育人。学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工程,成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五是思政课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十育人体系发挥领航作用,与其他九个途径协同育人。学校构建了高职十育人途径机制,即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着力加强科研育人,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切实强化管理育人,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全面推进资助育人,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作者单位系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