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2日 星期四
创新创业引领 深化教学改革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双创型”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龙社勤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15年首次招生,至今已有6年多时间,培养硕士研究生178名,毕业104名,目前在校艺术硕士研究生74名。6年多来,吉首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不断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提出“双创型”教育理念。六载研究实践,收获丰硕“双创型”教育成果。在第4届、第5届、第7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铜奖2次,省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相关专业学科竞赛共获奖209次,其中国家奖项96项,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立项10项,学院创新创业团队7个,在读研究生主持本专业领域相关省级立项项目8项,第一作者公开在省级及省级以上发表学术论文(作品)211篇。在岗硕士生导师发表CSSCI核心论文和作品20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湖南省教育部门重点项目5项、青年项目5项、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2项、教学改革课题7项,师生共创为地方服务设计项目30余项。

    基于地方特色,构建“双创型”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双创”课程建设。不断修订完善艺术硕士学位必修课程,建设“人居环境创新设计”“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与实践”等“双创型”学位必修课程,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和市场结合。立足社会不断更新艺术硕士选修课程,开设“创新创业导向”“创业形势与创业政策”等“双创型”选修课程。基于地方特色建设艺术硕士开放性实践课程,打造以“服务地方创业实践”为核心的艺术硕士开放性实践课程,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实现研究生教学全覆盖。开展跨学科辅修课程,建设“创业基础”等类型的“双创”辅修课程。

    “双创”平台、项目、大赛建设。为艺术硕士研究生搭建实习实训、“双创”指导、“双创”大赛、“双创”实践、“双创”转化等一系列创新创业平台,将创意更为有效地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学院近4年来有45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毕业设计创业类实习培训,共报送项目45项,“双创”指导导师(含校外行业导师)32人。学院艺术硕士研究生于2016年参与“双创”项目以来,共立项“双创”项目25项(包括省级8项、校级12项),获湖南省教育部门支持经费5万元,吉首大学支持经费2万元,先后参与研究生达120余人、参与艺术硕士生导师20余人次。学校着力健全和完善“双创”大赛资助体系,学院艺术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本专业“双创”大赛。2016年以来,学校共参与14项如“互联网+”、挑战杯、工业设计等大赛中的“双创”项目,共获奖58次,其中国家奖项19项,代表性有“互联网+”国赛铜奖2次,省赛金奖1次,二等奖2次。

    “双创”资源建设。整合地方资源,将地方上的民俗、民居、村寨、非遗、人物等资源整理归档,使其成为学院进行“双创型”艺术硕士教学和研究资源,5年来依据地方资源立项国社科课题5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0项。汇聚校友资源,链接全国校友网络资源(包括本科生)为“双创”资源建设服务,如赵常春、杨旭光、郑正军等20余名校友为学院艺术硕士研究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及实践项目。汇聚社会资源,与长沙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等地方政府部门(湘西自治州泸溪县政府部门、张家界王家坪镇政府部门等)、相关行业企业(通道侗族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湖南力禾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保持交流和合作关系,为“双创”实践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

    “双创”管理建设。强化顶层主导,在学校层面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双创”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艺术硕士“双创”教育与学校“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及一流专业结合起来,督促学院领导重视。在学院层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艺术硕士“双创”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考核学院“双创”教育工作的成效,包括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双创”平台、基地、课题、论文、教材等,推进“双创”教育与地方融合,为地方经济服务。

    依托地方资源,突出“双创型”艺术硕士实践教育特色

    开创了“地方型”为主体的资源观。充分依托地域性民间艺术资源,学院导师指导研究生立项湖南省创新创业项目5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0项;指导学生完成的“小辣椒富大众:‘酒台辣酱’品牌兴农模式”荣获“建行杯”第四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就业型创业组一等奖,“艺术重生·凤凰纸扎”荣获“建行杯”第四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组二等奖。融合诸多交叉学科理论知识,使民族地区高校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紧密相连,推动地方传统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倡导了“实践型”为核心的教学观。联合研究生创新创业基地进行教学,在导师中倡导“实践型”为核心的教学观,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特点和高校的联合纽带作用,以产业对接为导向,挖掘社会资源,以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进行协同育人。运用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成效凸显,专业导师带队赴湘西州十八洞开展墙绘创作,2018年11月21日,湖南省专门致函学校,充分肯定师生作出的杰出贡献;组织研究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开展红色教育,在社会上得到了肯定和好评。近5年,建立10个研究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研究生在基地参与项目式教学项目7项,受到基地单位的一致好评。

    实现了“双创型”为重点的人才观。经过6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与论证,认可并实现了艺术硕士教育以培养“双创型”为重点的人才观。充分利用了民族地区高校丰富创作资源(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创新性研究为带动,结合基地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双创型”艺术硕士高端人才。截至目前,学院共毕业78名艺术硕士研究生,高校就业有32人,他们在从事高校教学工作之余,还利用自己的专业创建或与人合伙进行创新创业,如学院2021年毕业的艺术硕士研究生赵常春,现在张家界学院任教,并创业成立了常春墙绘广告公司,公司依托地方资源+创新理念承接项目(如常德市汉寿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230平方米、张家界市汽车特技城1800平方米、张家界市永定区白马泉公园1200平方米等),为服务地方作出了贡献。

    成果斐然,发挥多方引领的社会效果

    毕业成果社会赞誉好。学院毕业成果作品体现了明确的时代精神和使命担当,较为全面地呈现出学院学子锐意进取的态度和个性独立的精神追求。每年毕业成果展邀请知名行业专家参展,他们对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成果给予高度评价,红网、搜狐网、《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学校学生毕业设计展进行了相关报道。2018年天津美术学院前纪委书记李炳训教授来学院指导研究生教育工作,高度认可学院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生毕业成果的创新亮点突出,为服务地方项目提供了设计方面的思考和借鉴。

    导师和研究生成果受到行业好评。6年来,学院导师立项国家社科课题8项,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改项目2项,校级3项,省社科课题2项,省教育部门教改课题3项,横向科研4项、专著5本,CSSCI刊物发表论文8篇、作品52幅。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参与14类学科竞赛,获奖209次,其中国家奖项96项(含“互联网+”国赛铜奖);国家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6项,省级项目10项;立项省级课题25项;第一作者公开在省级及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38篇。2021年在美术学院研究生与本行业企业校企供需见面活动中,张家界云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尔杰、张家界万美装饰总经理付建台、湖南力禾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旭光等对学院所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肯定,他们认为,自从和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创新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果,促进高质量就业。

    引领武陵山片区高校“双创型”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近年来,先后有湖北民族学院、怀化学院、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张家界学院、铜仁学院等兄弟院校的教师来校交流民族地区艺术硕士培养及教学经验,得到他们的肯定,并聘请20名优秀的专家教授成为学院艺术硕士的校外导师(如怀化学院的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杨丰齐和肖慧芬)。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康修机教授充分肯定了吉首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其在民族地区的艺术硕士“双创”教育上特色鲜明,具有引领民族地区高校艺术硕士培养的示范作用。吉首大学美术学院6年来的“双创型”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和成果,对武陵山片区高校“双创型”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具有引领作用。

    引领师生服务地方。学院建有乡村建设与特色村寨规划等创新创业工作室15个,借助多种类型创新创业工作室积极推进校企、校地多元互动的运行机制。通过湘西墨戎苗寨的民族旅游品牌、梦幻张家界之文旅融合等项目建设,引领师生为地方经济服务作出更大贡献。6年来师生共创为地方服务项目30余项,代表性的项目有2015级研究生彭莎与导师共同设计的“张家界市武陵源溪布街戏院·湘西老腔”,荣获2017年顶峰设计奖铜奖;2016级研究生吴晓松与导师共同设计的“湘西之恋·养云酒店”,获得2018年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铜奖;2017级研究生孙卓、崔伶竹与导师共同设计的“湘西惹巴拉农业观光园民族建筑景观设计”,受到当地人民好评;2018级研究生赵常春与导师共同策划的“湘西花垣十八洞村‘助力精准扶贫,图绘美丽乡村’”,受到湖南省政府部门致函感谢,学院因此被评为“十八洞村村容村貌提升百日攻坚战先进单位”。

    研究生层次的“双创型”人才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地,民族地方高校艺术硕士研究生“双创”教育与实践相对其他发达地区高校来说相对滞后,这是因为适合民族地方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尚未有成熟模式以供借鉴。吉首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研究生来源于民族地区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针对民族地区高校的特点,解决民族地区高校艺术硕士“双创型”教育与市场脱节、“双创”引领不足、“双创”培养机制不健全、“双创”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现象,就如何推进“双创型”教育和引领民族地区其他高校进行“双创”教育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双创型”的艺术硕士人才。

    (龙社勤)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