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8日 星期三
黑龙江财经学院
实施“1331”育人工程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徐雷 车承军 李文彬 安慧姝 皮天宇

    近年来,黑龙江财经学院加快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实施“1331”育人工程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紧密契合,为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支撑。

贯穿“一条主线”

为办学治校提供坚强保障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被评为全省民办高校“党建示范高校”,一个二级学院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一个教师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强化政治核心作用,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完善理论中心组学习,开展思政课专题教学,与人民出版社共同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展示平台。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建立课堂教学意识形态清单月报告制度,严守意识形态底线和红线。

    加强工作体系建设,推动党建提质增效。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党建规律,构建“1234”党建工作体系。大力开展党建示范创建,打造了“初心晚自习”“党史青年说”等一批主题内涵深、形式受欢迎、工作效果好的“党建+”品牌,逐步形成“一院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的党建工作格局。

    围绕中心抓党建,激发党组织活力。聚焦党建与中心工作紧密融合,大力实施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五带头五率先”工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面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突击队和党员志愿服务队,200余名教工党员积极投身校园疫情防控一线,500余名大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构筑起阻击疫情的屏障,党旗在基层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筑牢“三大支撑”

为特色发展夯实内涵建设基础

    学校坚持把“建设特色学科专业、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素质应用型教师队伍”作为建设一流民办应用型财经大学的重要支撑,进而带动学校特色化办学,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专业结构 建设特色应用型专业集群

    坚持动态调整,建设特色专业集群。瞄准服务黑龙江省“五大安全”战略、“六个强省”建设以及哈尔滨新区“四中心一高地”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构建对接区域产业链并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集群,重点打造商科教育大专业集群、新工科大专业集群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等,充分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大学职能。

    深化课程改革,夯实教学“新基建”。构建以“精化基础理论、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环节、深化素质教育、突出专业特色、突出财商素养、突出行业技术、突出执业能力”“四化四突出”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夯实教学“新基建”。

    明确培养目标 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服务地方发展,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办学定位服务地方,人才培养面向地方,科技创新围绕地方,文化传承引领地方”的办学思路,通过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入实施专业对接行业、课程对接岗位、培养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链、服务链无缝衔接。

    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具备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和企业深度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学生毕业时力争取得毕业证、学位证、职业资格证书的育人模式。

    坚持引培并举 建设高素质应用型教师队伍

    实施“龙财雏雁”振兴计划,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兴校必先强师。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全职引才”“柔性引智”“项目招标”等差异化政策引进人才,弥补民办高校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强化自主培养,集中资源加强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实施“龙财雏雁”计划,选送优秀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已有在读博士生35人;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内高水平大学开展研修与培训。

    拓展“外引”“内培”人才渠道,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外引”行业企业高级人才,采取全职引进或项目引进等方式,目前已全职引进8人;拓宽学校“内培”途径,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办法,目前“双师双能型”教师已占自有教师的三分之一。

 创新“三大平台”

为转型发展构建保障体系

    学校积极构建“内部治理结构平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文化育人环境平台”三大特色平台,为学校探索应用型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创新机制活校 建立民办大学特色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民办大学制度,构建特色内部治理结构。学校构建了理事会决策权与校务会执行权“两权分离”,行政权力、党委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四力合一”的内部治理结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学术事务充分听取学术委员会的意见。

    全面系统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学校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发展动力,提升工作效能。设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等,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实施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职员制,拓展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渠道。为学校科学可持续发展、依法治校、依规办学保驾护航。

    深化产教融合 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校院同建、一院多院、多元培育、虚实结合”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建有电商产业、金融产业等8个产业学院,成立钱币研究中心、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等8个校级研究中心。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打造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平台。以“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为主线,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梯度进阶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专业实习实训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打造文化品牌 擦亮时代新人的鲜亮底色

    打造红色财商文化品牌,构建“三馆一中心”文化育人新体系。通过构建由校史馆、货币文化博物馆(全省民办高校首家博物馆)、红色财经之路“四史”教育博物馆、财商素养文化研究中心组成的“三馆一中心”文化育人体系,将红色财商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重走百年财经路”“财富管理”等公共选修课,备受学生欢迎。

    打造创新文化品牌,聚焦赋能美育建设新路径。为大力传承和弘扬本土优秀传统艺术,学校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建立黑陶、漆画、非遗满绣等13个工作室和1个艺术展厅。创新探索新技术,发挥地方民族文化元素整合的影响力与穿透力,让地方文化经济的软实力成为拉动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打造网络育人文化品牌,探索建立“3×3”网络育人新模式。不断完善和优化网络育人阵地路径,让立德树人主旋律“唱得响”。构建全媒体矩阵,共建新传媒实训基地,牵头与全省20余所高校交流校媒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网络文化作品。

形成“一批成果”

为实现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学校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成果,为如期实现建成“特色鲜明一流民办应用型财经大学”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创新显实效,教育教学结硕果。学校被评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被授予“哈尔滨新区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先进单位”称号;主持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门政策法规系统委托课题1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项、省厅级课题89项、地方政府部门暨企业横向课题14项、校级课题101项;近三年,荣获全国特等奖4人次、一等奖27人次、二等奖41人次、三等奖101人次,省级特等奖4人次、一等奖91人次、二等奖170人次、三等奖174人次;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省部级项目39项,获省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3项。

    扎根区域办教育,服务地方见成效。学校与鹤岗市、五常市等8个地区开展校政合作,与跨境企业合作,探索跨境电商直播的营销模式。与江海证券合作,共建投资教育基地;组建金融服务咨询团队,帮助学生树立理性投资理念、提升风险防控意识。与物流公司合作,以岗位实习方式开展运输、配送及仓储管理等服务。与黑龙江旅投文化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多方面、多领域深化“校企合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黑龙江财经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继续扎根黑龙江大地办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向建设一流民办应用型财经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谱写新时代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新篇章。

    (徐雷 车承军 李文彬 安慧姝 皮天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