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高教周刊
2022年05月16日 星期一
面向新时代 锻造高素质法治人才
胡明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在劳动法诊所开展案例研讨。刘杰 供图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学生赴梁家河开展“探寻初心,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教育活动。刘杰 供图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并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人才培养和青年成长成才发表重要讲话。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推动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使命

    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法治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法大学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学校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探索形成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我们的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的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为抓手的思政育人体系;二是以全面覆盖法学目录内学科、自设目录外学科和辐射新兴交叉学科为支撑的高质量学科体系;三是以协同融合、本研贯通、应用型法学博士等为亮点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四是以国家级一流课程、全国优秀教材为支撑的课程教材体系;五是以同步实践教学、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互联网+就业”为支撑的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六是以“外语+法学”跨校培养、本硕博贯通培养为支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七是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的PDCA循环质量保障体系。

    问题导向

    深入优化法学教育

    四大问题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法学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社会亟需的新兴学科开设不足,法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有的学科理论建设滞后于实践,不能回答和解释现实问题;法学课程教材内容扎根中国大地不深,传统法学课程体系不尽完善,知识容量需要扩充;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数量与质量还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法学教育和法治实践协同不足,法学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存在体制机制壁垒等。

    面对法学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中国政法大学积极开展理论制度创新,严抓落实优化部署,从四大方面实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升级。

    第一,做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排头兵”。把“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重大课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交出了一份“中央满意、学界认可”的合格答卷。高规格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扎实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主要参编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在全国率先开设法学本科专业必修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和法学研究生专业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搭建思政平台,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生学习中心。

    第二,做法学“四个体系”建设的“先行者”。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拓展法学一级学科容量,优化法学二级学科结构,凝练新兴交叉方向。创新法治理论体系,加强法学前沿问题研究。助力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系列教材、“中国特色法学教材·法学方法与能力素养”系列教材。

    第三,做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领头雁”。打造“一个专业、多个培养方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学术精英班”“涉外班”“西语班”等实验班。试点本硕贯通培养,制定实施本科直博生选拔办法。推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列入全国高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列为法律硕士研究生必修课。完善公益教育体系。培育“种子课堂”,推动法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设置“法学+英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开设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本硕贯通培养。增设法律硕士研究生涉外律师方向。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与涉外工作机构共同发起成立“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培养联盟”。办好中欧法学院和国际法专业硕士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与最高人民法院共建法治信息管理学院。建立与法治工作部门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开展全流程仿真模拟司法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库。与我国法治工作部门等共建448个实习实践基地,与世界银行等共建331个海外实习实践项目。

    第四,做青年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引路人”。筑牢思政工作“压舱石”,打造金牌思政课程,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建好思政工作“助推器”,坚持专业教师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一课双责”,深入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法治实践”等12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丰富思政工作“工具箱”,成立学生社团“新时代青年知行社”,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生学习小组,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主题教育活动,做实、做好学生思政工作。

    同频共振

    理念模式制度

    全面升级

    在理念维度,落实“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明法笃行”要求,实现法治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

    学校以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核心问题,坚持立德树人,重视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专业与学科协同、理论与实践协同、学院与学校协同、国内与国际协同为主要手段,以德法兼修、教研互动、通专并举、虚实结合、内外协同、教学相长为特色举措,落实新的育人理念。

    在模式维度,落实“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要求,实现法治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学校搭建“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全真教学”的递进式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开设法律实务技能课、双师同堂课、模拟法庭课、司法角色体验课、法律诊所课。搭建“即时共享、协同融合、学训一体”的同步实践教学平台,实况转播庭审,建立案例卷宗副本阅览室和庭审录像资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升级形成全流程仿真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校内校外直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国家级联合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促进与司法机关、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搭建“双师共建、双向交流”师资队伍建设平台,聘任法治实务部门专家型领导担任实践导师,组织中青年法学教师到法治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搭建创新创业训练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搭建“国际赛、校际赛、院际赛、班级赛”学科竞赛平台,让学生将学到的法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模拟法庭竞赛等虚拟的实战场所。搭建法律诊所教育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并培养其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制度维度,落实“坚持改革调整创新”要求,实现法治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

    学校实行双专业双学位制度、“法学+外语”跨校联合培养制度、跨学科教研室制度、跨学院选课修课制度、国内名校交流制度、跨校选课修课制度、国际小学期制度等。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资助体系,中德法学院的双硕士项目学生毕业时分获中国政法大学授予的法学硕士或法律硕士学位和德国汉堡大学授予的“欧洲—国际法学硕士”学位。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颁发的两个法学硕士学位。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法大学生,对同学们立志“不忘初心,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予以充分肯定。通过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的扎实推进,学校“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正在全面形成。未来,法大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法科强校的理论优势和创新优势,为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