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0日 星期二
为中华传统体育进课程点赞
郑昕
刘劲松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青年说

    新闻回放

    一根青竹书写大学体育课程传承民族体育的故事。在广西龙江河畔的河池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独竹漂,淋漓尽致演绎了“水上漂”的风采。从零打造一个运动项目,并非易事。为检验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广西河池学院师生对每一项训练程序和方法进行力的使用分析和实证运算,再通过数据、实训和比赛反复观察,制定出了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主持人语

    高校课改年年改,莫忘学生是主角。广西河池学院独辟蹊径演绎出独竹漂的水上传奇,看似借了天时地利,实则是敢吃螃蟹的第一人。高校体育课教“轻功”,需要突破传统体育课堂的规范,把目光瞄准学生的喜好和兴趣,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下“00后”学生追求个性独立结合起来。由此看来,打破僵化的考评藩篱,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才是高校体育课改的至高境界。今天三位评论者是深圳大学的2020级本科学生,不妨听听这些“00后”怎么说。

为中华传统体育进课程点赞

郑昕(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2020级本科生)

    广西龙江河畔的河池学院因特色竞技项目独竹漂而“出圈”,不仅书写传承中华传统体育的崭新篇章,更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带来有益启发。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但能否进入高校,可能让人心存疑虑。在不少人看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性和观赏性强,而健身效果和竞技性不足。实际上,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要合理利用,有助于人体的机能形态、体质体能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彝族的摔跤锻炼人的力量与意志,哈尼族的踩高跷、傣族的跳竹竿可以训练腿部力量和人体协调性,佤族的民族舞蹈改良后可以成为适合大学生的新式健身操。此外,各民族中流传的舞蹈、武术等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不仅动作具有美感,而且简单易学。

    揆诸当下,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传统项目较少、参与人数比重较低的现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可见,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合理化引入大学体育课程,不仅需要在观念上破旧,还要在课程开发设计上下足功夫。

    一是要因地制宜,彰显地域风情、民族特色。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既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地方和学校的差异性。广西河池学院立足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培养出地方院校体育课的“独门绝技”,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蹚出一条新路。二是要因人而异,编写适合大学生群体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男女生兴趣爱好,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科学合理的运动健身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好激发体育教师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热情。

    深耕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土壤,让更多体育资源向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倾斜,是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增长点。这不仅能弥补大学体育课程资源的瘠薄之处,还能让大学生群体在强身健体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应当引起重视。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