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高教周刊·思政
2022年05月09日 星期一
“大思政课”:引领高校思政进入新阶段
楚国清
北京联合大学将冬奥作为思政大课堂,上好冰雪“大思政课”。
北京联合大学供图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新阶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源头活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厘清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辩证关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

    为什么要推进“大思政课”

    从理论层面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着眼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这些重大理论成果,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方法路径,并在实践中坚决贯彻落实。

    从实践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关于课程思政的实践,需要从方法论层面实现提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形成了以思政课为关键课程,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路径。五年多来,由于指导思想明确,高校的育人路径十分清晰,主要体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他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简言之,就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关键课程,以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为抓手,以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为重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从改革进程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丰富实践,需要高等教育继续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部署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两个一百年”的历史时空转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疫情防控取得成果等,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好检验,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土壤。

    “大思政课”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思政课这个主渠道,提出“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分,“大思政课”应该被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大视野中去思考。在顶层设计上,要做到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百年党史宏大视野,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主题,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努力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目标。“大思政课”的主要内容要聚焦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大思政课讲授的主要方法是和现实结合起来,要用好“社会生活”这个载体,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大思政课”提出后,在2021年迎来了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而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使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联系起来,为高等教育服务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撑。二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两个确立”是“大思政课”的理论指南。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和“十四五”规划的近期目标,高校要围绕“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以“大思政课”为方法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做好理论准备。

    落实善用“大思政课”的要求,高校要运用好传统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三大载体。用好传统课堂,要把“大思政课”纳入课程思政范畴;用好社会课堂,可以结合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展;用好网络课堂,需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大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大思政课”如何推进

    推进“大思政课”,需要坚持系统观念,以专业为单元做好顶层设计。“大思政课”很难以单独课程为载体进行充分阐释,需要专业负责人以专业理论对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与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行解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社会现象,也需要结合现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育人素材。通过专业分析,把其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分解到各门课程,形成“大思政课”的专业架构。

    推进“大思政课”,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难点。对于高校组织者而言,关键在于“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围绕“大思政课”建设的内涵,高校需要引领教育者深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从高度、深度、广度上深刻认识“大思政课”的丰富内涵,找准“大思政课”建设的切入点,把握好课程同现实的结合点,充分用好课程、社会、网络载体,把握总论与分论、理论与现实、宏观与微观、显性与隐性的关系,做到科学编排、有机融入、系统开展。

    “大思政课”建设的重点,是构建深化课程思政、推进专业思政、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有效路径,重中之重在于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堂的能力。深化课程思政,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浓厚氛围,推进专业思政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格局保障,这都为教师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做到善用“大思政课”提供了好的基础。

    如何认识“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和历史观,“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高校要以立德树人成效为导向,审视自身深化课程思政、推进专业思政、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能力。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强调政治方向一致性的前提下,承认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素养客观差异性特征,通过健全机制,久久为功地解决。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