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方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焦点问题,直接回答“怎样培养人”重大命题。在义务教育阶段育人方式变革过程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始终是攻坚的难点。“双减”的实施,标志着义务教育阶段育人方式的变革进入走深走实的实操状态。 变革学生的学习、成长方式。“双减”政策直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成长方式,概括起来改变了三种状态。一是片面学习,即没有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来全面学习,只是专注于应试的知识学习,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学习,仍然是知识本位的学习;二是过度学习,即对学科知识学习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多为重复、机械、低效的学习;三是高代价性的学习,即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近视率居高不下、体质下降、心理问题较多等,学生的幸福童年感体验较弱。这些现象既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更束缚了其全面发展,这样的成长成才方式远离了立德树人宗旨,降低了发展质量。义务教育发展之路,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长成才之路,应是轻负担高质量之路。回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义务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变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激发潜能、培养个性、发展特长、满足多样化需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双减”政策尊重教育规律,回应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吁,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时间、空间保证和方式保障,最重要的是通过减去过度的学习时间,并改进不科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成长方式最大可能地接近创新人才的成长方式。具体来看,可以通过多种措施来实现。一是鼓励布置个性化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二是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三是规范线上培训,不得提供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不良学习方法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尽管不是专门就培养创新人才研制的文件,却从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项目、空间安排、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出制度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双减”政策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奠基政策,《意见》是为创新人才培养保驾护航的文件。 变革学生的童年生活方式。幸福的童年是什么样子?书包重不重?学业累不累?休息好不好?压力大不大?如果书包很重、学业很累、休息不好、压力很大,肯定不能算是幸福的童年。“双减”政策的实施,同时也是开启新时代少年儿童的幸福童年时光。《意见》至少描绘了三个重要教育图景。一是休息好。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时间的限制,旨在有效解决学生疲于奔波的劳累,同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即便是经努力仍然完不成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二是压力小。包括作业、考试在内的学习任务要适度,特别是避免竞争压力。三是有关爱。《意见》对学习困难学生提出了“加强补习辅导和答疑”,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拓展学习空间”的要求,对家长关心孩子也提出积极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等要求。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双减”办主任、编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