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6日 星期二
充实的生活才是最好的浪漫
张洁(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2019级本科生)

    新闻回放

    随着智能手机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在网络上打造生活的仪式感,而为了追求所谓的仪式感,选择超前消费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租房子必须带落地窗,能买得起吸尘器绝不用拖把,健身房办的年卡成了澡票……这是很多当代年轻人的真实生活。不得不承认,“伪仪式感”正在毁掉很多人。

    主持人语

    立言须慎。新闻评论是一种公开的评议,就评论者而言,是将评论对象放在聚光灯下审视,对其复杂性应有所预判。一要进行必要的事实核实,自问事实是否确切;二要确立正确的评论动机,自问能否通过评论让事情变得更好一点;三要为观点提供严谨的论证,自问观点能否经得起论证。我将这三点称为评论写作的“三问”。今天推出三名学生的评论作品,他们开始体验大众传播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当然,他们还在成长的路上,希望得到读者诸君的帮助。

    近年来,年轻人常用《小王子》中的那句“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来标榜自己追求的仪式感。他们热衷于用超前消费来打造社交网络上的精致人设,并以此来安慰空虚的心灵。殊不知,过分追求仪式感而忽视事物本身的意义,就已经陷入“伪仪式感”的旋涡。想做一个浪漫的人,不如静下心来,先脚踏实地、拥抱现实,找到生活的质感后,再去追求仪式感也不迟。

    “伪仪式感”来源于社交网络中虚拟人设塑造的狂热。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虚拟化、匿名化的场景设置,让移动社交网络成为大众狂欢的重要平台。对于精致和仪式感的追求,经由渲染和渗透被人们赋予“宁可背后吃土,也要人前如虎”的荒诞意义。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流动以及分化重组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碎片化和原子化的生活成为常态,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当努力和奋斗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带来期待的成果和回报时,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就会进一步催生年轻人的不自信和自卑感,对于网络上那个过着理想中品酒旅行、讲究仪式的自己也就愈发无法割舍。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归属感和安全感来自对当下状况的接受与肯定,仪式只是锦上添花,事物本身才是我们追求的重心。对于没有地标建筑、没有回忆索引的大多数人而言,生活需要仪式感,但注意不要陷入“伪仪式感”的陷阱。让平静的生活充满诗意,才是最好的浪漫。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