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2日 星期五
杨明义:水墨绘乡愁
吴为山
《江南晨雾》 纸本水墨 杨明义1982年作

    “杨明义是一个善于运用水墨造成江南水乡情调的画家,他少用皴擦,多用渲染。画面的空灵把人带入诗的境界。”美术评论家黄苗子这样评价画家杨明义。沈从文、吴作人、叶浅予、黄永玉、袁运甫、吴冠中等一众大家也都颇欣赏这位晚辈的“水乡系列”。由中国美术馆、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昆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能见大义——杨明义艺术与文献展”4月17日至27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本版刊发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画展所作序言,带领读者一同走进这位艺术家创造的水墨世界。

    ——编者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东方风来,美术创作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浪潮中力求创新。在中国画方面,将富有装饰意趣的造型与西方现代派的抽象、变形相结合,产生了形式新颖、颇具时代气象的彩墨画,成为多元纷呈中的特征之一。其时,杨明义先生以明快清新、极富江南情韵的风格为画坛所瞩目。

    艺术家的风格是艺术家生命的印记、情感的轨迹、审美的定式、能力的表征,是艺术家本质的外化。尽管生活变迁,但这种本质总是以其初心不改而泛出底色。

    杨明义先生出生于苏州。这里水流潺潺,拱桥弯月,杏花春雨,湖山相望……数千年建城史让这片土地古韵流芳。尤其在画坛,吴门丹青,代有巨擘,他们用诗性笔墨绘就的水乡天堂滋养着这里世世代代的从艺者。杨明义早年就读于苏州工艺美专,曾心摹手追韩滉、李公麟之牛马,沉醉于王叔明之山水,在《八十七神仙卷》和永乐宫壁画的线韵中神会飘逸之美……而这些,都为他水印版画的创作积累了造型与色彩的经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杨明义的版画以姑苏女子和水乡风景为题材歌颂劳动。江南姑娘的俏美,从身段到服饰,从姿态到表情,在他生动的描绘下沐浴着水乡春天的惠风,成为社会主义城乡新貌的写照。70年代末80年代初,杨明义又将水印版画的表现自觉地与水墨结合,既有版画造型的肯定,也有水墨的灵动朦胧,在内容上则重视情节性、故事性。如1978年创作的彩墨画《水乡节日》,以真切丰富的生活场景,体现出在艺术追求上所受到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影响。尔后,随着美术界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大讨论,画坛逐渐重视艺术形式语言的表现。杨明义于一片烟水空蒙的江南韵色中寻觅米友仁的云山意境。从《兰江雨》(1982年)、《水乡晨雾》(1985年)等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水墨语言审美上的自我觉醒。

    出国,是20世纪80年代国内许多艺术家的梦想。随着“二战”后世界艺术中心由欧洲向美国的转移,国内众多艺术家都将目光投向了美国。杨明义作为一位艺术的追梦者,内心也始终藏着看“世界”的梦想。1987年,杨明义远涉重洋,赴美游学。他浸淫于全新的文化语境中,开始追求艺术语言的“世界性”。经友人引介,杨明义在纽约结识了旅居美国多年的同乡王己千(1907—2003)。王己千先生为明代名臣、大文学家王鏊(1450—1524)的第十四代嫡孙,吴湖帆先生亲炙弟子,是著名的收藏家、鉴定家和书画家,笔墨既有深厚之传统底蕴,亦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之技法,自出机杼,别开新风。1998年,我在美访学期间曾拜访王先生。王先生的抽象水墨和收藏之奇石,是构成其审美与创作的重要部分。杨明义赴美后,曾借住王先生家中一年有余。一边是形形色色、日新月异的现代艺术潮流,一边是民族文化和乡思乡愁,寄寓环境产生的文化驳杂性,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促使杨明义开始深入反思自身从形式入手所寻求的“世界性”艺术语言。是啊,离开内涵的形式,何以有历史?何以有文化?何以有生命?

    1999年,杨明义回到契阔十载的故乡。此时的苏州,正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工业园区的现代文明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现代的速度、现代的理念,构成了归国后杨明义眼中或有形或无形的流线,块面与星星点点,也酝酿出他再度描绘姑苏新貌的激情与豪迈。于是,他创作了《今日苏州人间天堂》《桥之乡》《蔚蓝色的夜》等表现时代新象的作品,并在其中实践自己的艺术创作新方法、新理念,用氤氲朗润的艺术语言,纵情畅叙着游子的心声:月是故乡明。

    而今,杨明义住在北京城郊的画室中。年近八旬的他,徜徉于多年收藏的青铜器、陶俑、佛像及近现代字画中,与古人通息,与前贤对语。这些藏品造型所呈现的楚韵汉风、唐意宋神,时时激荡着他的心魂。而他珍藏的与诸多当代艺术家交往时留下的画像、书信,也常令他百端交集,感慨不已,每每忆及与众师友的交游情谊,总是娓娓道来……

    杨明义告诉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是他多年的夙愿。我听后提议,还应该连同所收藏的字画、书信、图片等资料一起展示。因为这些都是一位艺术家完整人生旅途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的遗珍、艺术的创造、同道的友谊,才玉成了完美的人生诗篇。

    尤其令人感动且弥足珍贵的,是杨明义先生将珍藏多年的赵无极、王己千、沈从文各一件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此情深深,此意绵绵,这些饱含生命记忆和真情真意的书画作品汇入国家美术收藏的洪流,必定惠及当下,传至后代,润物无声。其大义之举,足见拳拳赤子之心。

    月明心静,此情长矣……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