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 |
|
张平原和学生一起设计改造校园。 学校供图 | 开栏的话
新时代基础教育已经踏上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征程,学校的管理也从依靠经验、制度的管理走向了价值引领的文化管理新境界。本刊特开设“对话”栏目,邀请一线校长、专家就基础教育办学治校的普遍性问题展开探讨,深入对话,寻求共识,推动基础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敬请关注。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聚焦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灵魂在文化,基石在教育。乡村教育如何实现自身振兴,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发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的作用?记者就此采访了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
乡村学校是乡村振兴的起点
校长周刊:乡村教育在我国不同历史阶段都被赋予过不同的历史使命。您怎么看待乡村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张平原:乡村教育的发展历史既是一部艰难创业史,又是一部辉煌成就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学校几乎都是从一座破庙、一间祠堂或几间破落的土坯房,以及几个能识字的老师,逐步发展起来的。乡村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培育了大量的优秀建设人才,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教育建设和乡村人才的培育之路,可以说也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乡村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不计成本的民生事业。哪里有我们的人民,哪里就应该有我们的学校。从发展状态来看,乡村教育依然是教育体系中最薄弱、最艰难的部分。
随着乡村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但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资金、人才迅速向城镇集中,乡村学校永远处于师资薄弱的地位,导致大批乡村儿童不断涌向城镇学校。一些乡村学校已经消亡,直到2012年国务院要求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乡村学校的硬件才开始明显改善。但这也阻挡不住乡村儿童继续向城镇学校流动的局势。“城镇满、乡村空”仍然是教育的常态。
校长周刊: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会牵扯一个选择: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学校。您反对只用经济效益的眼光来对待一所学校的撤并与否?
张平原:乡村学校是乡村振兴的起点。乡村教育是回归自然的现代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占有突出位置,乡村就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一种高能耗、高污染的生活模式,并非人类生活的最佳模式。城市优质生活必须有丰富的乡村资源来支撑,没有广大农业、农村可再生资源的支撑,城市也会陷入发展困境。更重要的是,广阔的农村是我国劳动力的储蓄之所,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产品过剩或劳动力过剩,广阔的农村就可吸纳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就能保持社会稳定。农村如果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都流向城市,必然引发城市就业难,所以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千年生存大计。
乡村振兴是需要人才的,生长在乡村的孩子对乡村人文更熟悉,更懂得建设乡村。如果我们把乡村儿童都培养成城市人,再将城市儿童培养成乡村振兴人才,难度会更大,成本会更高。而且乡村教育是让乡村生活更美好,现代新乡村也需要更高品质的乡村学校。这就跟领土边陲一样,即使是不毛之地,也要有最先进的武器和最勇武的人民军队驻防。
乡村学校找到自己的“个性”,需要摆脱问题误区
校长周刊:乡村教育如何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找到自己的“个性”,而不仅仅是追随城市学校、围着城市学校打转转?
张平原:乡村教育要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首先要树立乡村教育信念。特别是在乡村教育处于困难的时期,更要深刻理解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使命是满足乡村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需要,让留在乡村学校上学的孩子在家门口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还要有一点乡村信仰,人类来自大自然,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密感。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多发于城市,瘟疫、经济危机、环境污染……乡村视觉开阔、听觉宁静、嗅觉芬芳、感觉恬淡。如果公路畅通、信息通达,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乡村特别适合人居。对于教育来讲,乡村教育具有开放性,课程开放、课堂开放,山水田林都是教材;具有精致性,乡村学校小而美、小而优;具有农技性,教育和生活连接,变得更简洁,更容易被儿童接受;还具有源泉性,大自然就是儿童获取成长和发展智慧的源头活水。
第二,要确立正确的办学目标。乡村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把学校办好,更加符合乡村儿童成长的需要,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让他们见到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让经过几代人努力刚刚进城读书的孩子回到农村学校来上学,把农村学校办大。城市化是任何校长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
第三,要摆脱束缚想象力的问题误区。明确哪些是阻碍办学的真问题,哪些是假问题。比如学校环境条件差,我们办不出好学校,这就是一个假问题。还有比延安“抗大”更差的办学条件吗?环境条件差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坚韧,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教育质量与环境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再比如,农村学校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所以办不出好学校,这也是个假问题,有不支持把学校办得更好的家长吗?只是你需要家长给学生辅导家庭作业的支持,农村家长办不到而已。
第四,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解决一切困难的先进武器。作为教育工作者,眼睛要盯着学生,发现学生的需要,探寻学生行为背后的生理、心理、环境影响等各种原因。按照“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逐个解决影响儿童成长的不利因素,努力改善儿童成长的人际环境、学习环境,协调学校和周边各种资源,丰富学校课程。而不是张口就办什么特色学校,任何特色也掩盖不了学校存在的真实问题,也无助师生素养的提升。把每一件小事情做到有教育的味道和情致,学校发展的“路径”就慢慢清晰起来,学校的发展“个性”就会彰显出来。比如,校园的花池里种什么花,为什么要种这种花,谁来决策,谁来栽种,谁来养护……如果这些事情都让学生参与进来,还愁学生将来没有出息吗?还用担心这所学校没有“个性”吗?当然,这种做法在城市大学校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却很容易。
总之,乡村教育完全没有必要、也不需要追逐城市学校的发展脚步。她应该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姿态恣意生长。放眼望去,推动中国高速发展40多年的各类人才,几乎都有接受乡村学校教育的经历。这段经历恰恰是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最高贵的人格品质。他们热情、友善、坚韧、不怕苦、不怕累的品格,在哪里都会发光。
校长周刊:其中,乡村学校会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张平原:乡村教育面临的困难也不少。
第一,乡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全国各地几乎都会有在城市学校扩张的过程中,从农村学校选拔优秀教师的情况。有人说,农村学校就是教师的培训基地,有时还没有等成熟,就被招考或选调进到城市学校了。住房改革以后,农村教师都居住在城市,更方便照管孩子和家人,所以乡村教师也愿意被选调或招考进城。
第二,乡村教师待遇始终低于城市学校。就拿课后服务来说,城市学校下午放学延迟两个小时,还可以收取延时课辅导费。而农村学校学生少,即使收费也很难与城市学校相提并论。
当然,还存在其他困难。这些发展中的困难也都是可以解决的,关键是人们要意识到乡村教育存在的价值。
校长周刊:乡村学校抱团发展会是一条出路吗?您自己也在尝试农村学校发展联盟。
张平原:乡村学校抱团发展的确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一是可以在区域内形成一种大家都来努力办好乡村学校的教育生态;二是乡村学校之间通过联盟发展,以前一所学校不能办的事情,抱团以后可以实现,比如师资干部培训、年段线上教研、网络直播课堂;三是联盟学校之间开展教学竞赛、阅读推广,让乡村教师有了自己的展示空间,激发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热情。
利州区微型学校发展联盟成立于2014年12月,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学校联盟。这些年,我们积极开展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共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资源共享“六大行动”。联盟发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乡村学校的共同发展,但师资薄弱的状况还是得不到有效缓解。
乡村学校可能会成为中国教育变革最活跃的地方
校长周刊:您一直认为乡村教育不是贫弱的代表,乡村更符合儿童的天性,您觉得乡村的教育资源具有怎样的独特优势?
张平原:有位电视节目编导来过范家小学后说:“只有在范家小学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将来社会上最坚硬的那一群人。”经济学家何帆和他的团队在范家小学驻校观察4天后,在他的著作《变量(2019—2049)》一书中写道:“用不着再等10年、20年,我在2018年就已经找到: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学校,不是北京或上海的公办名校、国际学校,而是四川省大山深处的一所农村寄宿小学。”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因为乡村更符合儿童的天性,乡村的教育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
乡村教育是基于乡村优势的一种教育,这种优势是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移植的。也有专家说:乡村学校可能会成为中国教育变革最活跃的地方。
有人说,你在说梦话吧,谁都知道城市教育资源肯定比农村多。但是,正是因为城市家长、城市人有这样一种资源和生活的优越感,以为儿童在这种优势资源的滋养下,可以成为他们理想中的骄子。可现实却是城市大多数儿童被这些资源抢占了他们玩耍年龄应该有的玩耍时间、休息时间,大量近视、体弱儿童甚至问题儿童就这样产生了。
相反,看似不太懂教育的农民,他们更懂得生命成长的过程——不急,更具有不管天气好不好、有没有收成,都必须认认真真耕种的天命观和自我定力。他们更懂得用种庄稼的观念来“种”孩子,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养育”而不是“教育”。
另外,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看似没有知识的地方,却有着厚重的乡村文化氛围,尽管我们也能看到乡村一些陈规陋习,但那并不是主流的文化,守望相助、邻里相帮、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主流文化滋养了大量讲良心、讲情义、讲诚信的孩子。
我要特别申明一点,不是说城市办不出好教育,城市当然可以办出好教育的。但是,当我们极力支持城市学校的时候,吸引了大量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入城市学校,已经让城市学校不堪重负、举步维艰。而改革创新本身是需要宽松的心理和工作环境的。这么大的班额,动辄几千人的学校,想要改革,难度不小。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本来只有地域之别,没有优劣之分。所以,乡村学校不需要居高临下的怜悯和同情,需要的是平等和尊重。
在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范家小学里,来自北京、成都、绵阳等城市的学生达12人。这说明乡村教育不仅仅是针对乡村儿童的教育,也能为城市儿童提供一种成长选择。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说:“到现在为止,我也能够受益于十八年的乡村生活。到田野中间,大量动植物我都能认识,所有的蔬菜和农作物,我都知道它们的种植方法和生长季节。”乡村教育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教育,大自然以最简洁最直观的生长过程呈现给儿童,是符合儿童世界认知规律的。小规模学校有着城镇大规模学校无可比拟的优势,师生互识,更利于建立起互信互爱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可以开展一对一的精准辅导。
另外,乡村学校要敢于打开校门办学。乡村学校师资偏少,学校要敢于打开校门,让社区能人(如老中医、老工匠、老干部、老红军,甚至能做得一手好饭菜的老大妈)走进校园,让学生走进农家院落、走进山林田野溪谷,开展综合实践探究活动,丰富学习资源和课程。
乡村学校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化方向
校长周刊:乡村学校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张平原:乡村学校是现代乡村精神文明的传播机,也是未来乡村发展人才的孵化器。在当下,乡村学校的存在,不仅仅是方便儿童就学,还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媒介。如果一个村子只有几个老人,不闻童子声,这里的人们生活的希望何在?幸福何在?奋斗的热情何在?在城镇上学的农村孩子,与同学相比,他觉得自己是乡下人,回到家乡,他又觉得自己是城里人,无形之中,他们就成了精神上的流浪儿。人是需要根的,无根,精神就无处寄放,这让他们没有安全感。等到他成人了,他对这里的人毫无情感,对这里的山水田园、风俗民情已经毫无了解,对这里的建设哪里还有什么兴趣?
乡村学校与乡村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乡村学校,这个乡村迟早都是会消亡的,这片肥沃的土地迟早都会变成荒野,哪里还有发展的可能性?
校长周刊:您认为,乡村学校该如何融入乡村振兴,更好发挥乡村中小学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的作用?
张平原:一是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中心作用。比如,积极开展校风建设,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家风、家规与家庭成员的工作生活状况调查;指导学生与家庭成员一起为自家立几条重要的家规,共同遵守等。
二是学校要充分发挥优秀乡村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作用。组织学生对村里多个有影响的家庭开展调查,他们的影响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影响力。再组织学生对村里贫困户、“问题户”进行调查,可以做两组家庭的调查对比分析。也可以组织学生编写优秀乡村文化传承的儿歌,让他们传唱,学生自己设计海报到村里显眼的位置张贴。大力弘扬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勤劳致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好传统、好民风。
三是乡村学校要向优质学校转型发展。利用与当地社区的友好关系,建立劳动与自然教育基地,学校组织教师研发劳动与自然教育的课程,培训农民辅导员,吸引城市儿童到农村开展劳动教育、自然教育、乡村调查、新农村建设等综合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又可以为城市学校的学生开展劳动与自然教育提供资源。
四是学校可以指导村委会在村里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乡村书吧”,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建设一个“乡村民俗文化展览(博物)馆”,让来村参加劳动与自然教育的城市学生、家长、游客来参观,让农村居民有一个比较高雅的地方接受文化的熏陶。
五是参与村委会对乡村民俗文化的正确引领,比如对近些年刚刚兴起的一些不良规制进行改造,制定村规民约、规范礼仪制度,严禁恶俗恶行在乡村泛滥流行。
总之,学校虽然只是村里学生上学的地方,但是,人民群众心里对学校的尊重是没有改变的。如果我们积极发挥作用,它会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化方向,让乡村群众过上一种幸福的乡村生活,真正实现“乡村教育,让乡村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