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思政
2022年03月21日 星期一
盐城师范学院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
大学生登讲台 思政课活起来
通讯员 李荣庆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四史”专题思政微课大赛在盐城师范学院举行,此次比赛的参赛选手并不是思政课教师“专业选手”,而是来自学校不同专业的“业余”学生选手。

    进入决赛的9名学生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为教学内容,展示了大学生心中思政课应有的样子。他们以构思精巧的教学设计、创意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赢得了评委的肯定。

    提升学生理论修养

    历史学专业大三学生陈家伟是学校大学生新四军研究会会长。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一起进行过新四军口述史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同时,他还担任新四军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对新四军铁军精神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比赛中,他以“弘扬铁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将自己学到的历史知识、参与整理的口述史料等鲜活历史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三学生龙希则选择了“新时代爱国主义”主题,用新时代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事迹,引导青年大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引导大学生把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在参赛前,我对微课几乎一无所知。接触了微课之后,我才了解原来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一个知识点讲透彻。于是,在后来的课件制作与讲课过程中,我都遵循简和精两个原则,学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龙希说。

    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郭强感慨道:“为了上好这节课,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我不断比对教学素材、调整讲课节奏、更改教学方式,经过一次次打磨,课堂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常常抱怨思政课没意思,但真正站在讲台上还是很明显地发现自己在理论修养上存在不足。”

    立足学生成长需求

    “此次参赛的学生们向我们展示了一组‘青春版’的大学生思政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宋敏作为点评嘉宾对此次参赛选手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

    宋敏表示,学生们在课堂内容设计上选取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案例,通过小情景剧、互动讨论等形式创新,向我们展示了有朝气有才华且生动有趣的思政课,其中有许多地方值得专业教师学习。

    近年来,学校思政课教学始终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积极实施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教学改革,建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学生不应仅仅被视为思政课教学的受益者,更应是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汝伟详细解析了改革的要点:首先,备课开放,找准思想的“共鸣点”。课前为学生搭建参与教师集体备课的载体和平台,师生围绕理论热点、难点和现实问题共同设计教学方案,使理论教学更加鲜活、更具有针对性。其次,问题开放,掌握思维的“触发点”。课内营造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打造更加活跃、更有参与度的课堂,实现教学对话。最后,项目开放,回归理论的“生长点”。课后提供有助于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以致用中体悟真理的价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大赛让学生们从课桌走向讲台,由被动的听课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为思政课教学开拓了新路径。

    “大赛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也深化了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思考,展现了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学校教务处处长岳峰认为,思政课改革的落脚点,要放在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要引导大学生走上思政课讲台,向同辈讲述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讲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使思政课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深化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思考,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思政课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当下的成长,更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党委书记戴斌荣表示,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才能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入脑入心,才能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