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6日 星期三
学风养成从慎独做起
——读《学风九编》
卢世楠

    近些年来,学术腐败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发生在高校个别师生身上的学术造假行为,不仅污染了学界风气,损害了学者的形象,也严重影响了学术创新和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向前推进。如何加强高校学术风气的建设,如何培养学人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习惯,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普遍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求解这一问题的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面向高校研究生推出了《学风九编》(李仰智等主编),旨在通过对在校研究生进行学术经验、学术方法和学术规范等诸方面的培育,从学生时代抓起,促进高校学风的根本性转变。

    这部教材共分为九编,其逻辑次序既适合研究生,也顺应了青年学人学风养成的一般性规律。要追究学风不正之源,往往颇多说辞,但根本的问题还是学人对学术研究的“要义”理解不够,以及“治学精神”的严重缺失,这也正是这本教材第四编和第六编要着重告诫青年学子的。在“学术要义”中,通过古今中外关于“学术”问题的经典解读,可使广大青年学子在与这些权威学者的对话中,明白学术研究的真谛;在“治学精神”中,中外大师名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的治学心得,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阐发,从中充分展现了其追求真知、严谨求实、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治学精神,这对培育青年学子的优良学风无疑具有垂范之效。当然,领会了学术的要领和具备了优良的治学精神对学者来说是必需的,但并不是全部,良好的治学方法也是一个学者必不可少的素养,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一环。因而,在“科学思维”和“治学方法”两编中,本书着重告诉青年学子该如何从先贤、大师们身上学到治学过程中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以免少走弯路。

    从治学的过程看,除了明了治学方法外,前辈学者们的治学经验也很重要。第八编中的一组文章,或为前辈学人对自己一生学术生涯的回顾,或为某一研究领域的经验得失,无疑是对青年学子“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和启迪。从中不难发现,学术研究从来都是靠日积月累和厚积薄发,容不得丝毫的投机取巧和急功近利,这对当今学术界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前人研究成果或重复自己研究成果的“泡沫学术”现象来说,无疑又是一种有力的鞭笞。在此基础上全书最后一编提出的“学术规范”问题也就更具说服力、更有逻辑依据。

    学术规范包括了形而上的学术道德规范和形而下的技术性规范。所谓学术道德规范主要是指学者在从事学术活动中一定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学人的学术良心和治学的起码要求。一种良好的学术生态的建立和维系,主要靠学者的良心及学界道德舆论的引领。而当今学术失范现象的产生和蔓延,或正可归因于学人的学术道德自律和规范出了问题。研究生作为我国学术队伍培养的初始阶段,及早培养他们学术行为的道德自觉性,让他们了解相关的学术规范和行为准则,是进行学风建设,构建一个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学术生态圈的必要前提条件。至于学术研究过程中的技术性的规范,则主要表现在学科概念、判断和名词术语的运用标准,研究路径、边界、方法与文本的规范等问题。学术方法的规范一方面有助于使学术研究走向标准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术的薪火相传与学术成果的积累和创新,同时更有助于规约和惩处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各种不良行为,以进一步改善当今的学术风气。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学术界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努力为“国家的未来”打造一支合格的、创新型的学者队伍,这是开展学术活动和培养学术后备力量的摇篮——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在培养青年学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具备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精神,更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摒弃一切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正如老一代著名学者吴世昌先生所强调的,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崛起,“今后对于任何学术问题,先要定下一个严守真理的道德信条”。实际上,学人研究学问也要讲“慎独”,无论有无监督,皆要对自己忠实,万不可投机取巧。

    (作者单位系百色干部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