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0日 星期四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第三小学:书香启智润万物 文化赋能待花开
陈刘洪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近日,贵州省贵阳市的中小学及幼儿园迎来开学季,学生度过寒假后再一次走进校园。在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第三小学大门口,喜庆的装饰凸显着轻松欢乐的氛围,冬奥“顶流”冰墩墩惊喜亮相,让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创建于2016年的花果园第三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在新时期背景下,花果园第三小学秉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教育精神,确立了“以人化人、静待花开”的育人主张,不断在提高办学水平上下功夫,坚持教育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模式,努力突破学位紧张、教师紧缺、学校环境建设等发展瓶颈,走出了一条“文化强校”的特色办学之路。

    底蕴聚力

    涵养育人环境

    学校是文化继承与发扬至关重要的场所,通过学校文化的熏陶、办学理念的激励及制度的实施,构建师生群体和谐发展的人文管理模式,学校成为强有力的“文化磁场”。

    近年,贵州省贵阳市发展迅速,大量来自不同地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成长的人群,在棚户区改建项目楼盘花果园这个庞大社区聚集,多元文化、素质差异、新市民子女等因素产生碰撞和摩擦,新社区文化尚未形成体系,加上民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一所基于黔中百年老校“达德学校”文化基因开办的学校——花果园第三小学应运而生;传承贵阳文脉,弘扬“四八烈士”黄齐生、王若飞等先贤的“达德”育人理念,继承和发扬“百年达德”精神;着力在加强品德修养与习惯养成上下功夫,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君子少年。

    建校之初,学校沿着历史的脉络梳理了独特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人化人、静待花开”的独特育人主张,以“为培养具有传统底蕴、国际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才奠基”为目标,推崇“知、仁、勇”的精神,倡导“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校训和“好学、力行、知耻”的校风;突出教师的榜样力量,“循循善诱,能致学生自达而创”,点亮教师教育热情;在教学相长、教化育人的氛围中,不功利,不唯分,让教育久久为功,追求尊重孩子个体差异的教育,并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盛开的花朵。

    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呈现出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达德”“慕贤”“臻善”“崇习”四个校区文化体系浑然天成,水乳交融:“达德”校区彰显达德学校“智、仁、勇”的办学愿景;“慕贤”校区以贵州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为载体,构建环境文化;“臻善”校区践行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时代化探索;“崇习”校区秉承崇文尚学之精神。学校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面貌,班班通多媒体和校园数字广播,无线网络全覆盖,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录播教室、网络中心、校园电视台、创客教室、厨艺教室、琴棋书画室以及各种多功能教室、专业田径场、风雨操场、消防体验馆、森林演奏厅等设施完备,为打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阵地提供了坚实保障,校本课程建设与多彩贵州文化紧密融合,创建了茶道、安顺地戏、剪纸、蜡染、吟诵、书法、戏曲、沙画等“红领巾社团”,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同时,学校秉持“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安全教育理念,将消防安全、毒品预防教育、生命教育等安全教育课程融入日常教学,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

    德育引领

    延续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秉承这一理念,花果园第三小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核心素养,遵循教育规律,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在以“德”立校方面,学校整合德育力量,注重德育实践,“在点滴中养成习惯,在活动中提升品位,在常规中寻求创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的德育实践围绕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办学特色,从“衣食住行”中涵养品格,在蒙学经典中寻找养正、立规、成范的遵循:“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列典籍、有定处、卷束齐、还原处”,养成良好收纳习惯,培养学习与生活能力;“八段锦”“戏曲操”用祖辈的阴阳气循智慧强身健体,练就静心之法;师生早午间对孔子行敬师礼,以唤起对尊师重道的理解和感悟;每天上午师生互行鞠躬礼相敬,体现儒家文化礼仪教育,外而成行,内而成性,以人化人,用教师的“行”让学生养成谦逊恭敬之心;午间餐前礼仪,鞠躬互递餐盘,一句句“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的饭前感恩词,不仅让学生学会敬畏自然、感恩劳动,更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重拾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懂得对万物的尊重与珍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学校注重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既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又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从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到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再到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都是学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重要抓手。

    培养优秀人才,必须有优秀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高尚的师德、师风是立校之本”。学校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重要位置,倡导“爱岗、敬业、奉献、求实、爱生”的师德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让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采取多渠道、多层面的教师培养机制,从书法、朗诵、阅读、写作等教师基本功入手,通过开展“教师教育叙事分享”、“遨游书海,畅享人生”教育经典阅读活动、“悦读会”经典诵读、文墨书香书法学习活动等,鼓励教师加强业务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坚实后盾,在促进德育、完善学生人格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学校将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放在首位,坚持“优化载体、家校合育”的拓展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家校联系纽带,将学生发展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通过家长志愿者护学队等形式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家校共育的和谐教育环境,有效提升家长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课程多维

    强化核心素养

    教育教学自主权是学校的重要权利,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在教学改革进程中,花果园第三小学持续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坚持以学科发展为目标,形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落地、地方课程特色化的呈现、校本课程班本化实施的课程谱系,构建和完善学校的多元课程体系,开发了“童蒙养正 培根育人”的4Z课程——正言、正行、正容、正心的校本课程模式,贯穿于课堂学习和吃穿住用行的生活实践,开发了安顺地戏、苗家剪纸、黔茶道、民乐团、管乐团等20余门校本课程,培正言、正行、正容、正心之学子,育表里如一、浩然正气的君子少年。

    “4Z”课程主要涵盖两大板块: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如一、二年级践行“童蒙养正”行为规范养成系列课程,三、四年级肢体及手语表达《千字文》《朱子家训》经典养气课程,五、六年级《论语》初学及诗词楹联赏析与创作课程。二是学生核心素养系列课程,如语文实践笃行课程、数学思维实践课程、人工智能课程、民乐天籁班班传课程等;“二十四节气”“八大传统节日”以学科、少先队课程为落脚点,把“红领巾小广播站”周期节气诗词鉴赏、“诵经典”等融入教育教学,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探索多元评价机制与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了奋发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文化自信;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中交替耕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它们各自发展的同时又相互建构,一统于中华优秀文化。

    与此同时,为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开设了研学、游学的系列德育课程,积极构建“有趣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课程。例如“带上课本去旅行”“我与父母比童年”等活动,通过穿过一条古街、翻过一座山、探过一座楼(甲秀楼)、认识一位英雄(王若飞先生)、走过一条路(贵阳的大街小巷,达德学校旧址)等形式,开阔学生视野,激发爱祖国爱家乡情感,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多彩贵州的代言人。

    近年来,花果园第三小学坚守教育初心和使命,勇于探索新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模式,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科课题创新,重点强化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形成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优质教育成果初步体现,优质教育资源基础逐步形成,一跃成为贵州基础教育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啦啦操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贵州省安全文明校园、贵州省第五届119消防奖先进集体、贵阳市中小学德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感恩奋进闯新路,重任千钧再奋蹄。学校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牢牢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补短板,强弱项,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继续探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办有温度、有格局、有思想、有未来的教育,努力打造“学在南明”品牌和“硬件设施一流,教育品质一流”的黔中特色学校,让每一名学子都能绽放璀璨的光芒,努力交出基础教育发展新答卷,用行动推动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陈刘洪)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2-03/10/12/ZGJYB2022031012_b.jpg 12 中国教育报 13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