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4日 星期五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打造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示范样板
顾卫杰 王云良 刘莱蕾

    常州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产品遍销全国,并远销至加拿大、日本、俄罗斯、西班牙等国的江苏省制造业发明专利百强企业,旗下的“五洋”商标是“江苏省著名商标”。如今面临转型升级,厂区大批纺织机械需要实现智能化管理,企业自身没有专业人员。接到委托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机电”)新华三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组建博士教授团队,带着一批大二的学生,花费一周多的时间,进行了车间设备数据收集、模块安装、平台软件调试,完成了所有设备的“上云”任务,有效实现降本增效,直接为企业减少了20%的成本支出。与此同时,学生们收获了项目立项、方案设计、数据采集、云平台搭建、工业APP开发调试等全方位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企业的认可。

    这是常州机电自2020年设立新华三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以来众多产教深度融合优秀案例中的一项。

    凭借高水准的专业优势与前瞻性的发展理念,常州机电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和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新华三集团、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创性地合作共建了新华三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将机械制造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作为专业突破口,积极探索全方位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道路,为常州“532”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着眼产业革新,来自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

    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师共建师资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展项目授课、共同完成学生就业指导与规划,实现校企“双主体”的育人形式,常州机电作出这样的教学改革部署是经过深思熟虑与市场调研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三角地区每年相关人才的岗位缺口大约是200万个,但实际招聘到位的不足十分之一。

    常州作为老牌工业名城,拥有深厚的产业根基,在打造“智”造之城的蓝图里,有很多像五洋纺机一样的成熟民营企业正在往智能化方向发展。常州机电作为常州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服务资源池名单中的一员,带领师生团队服务地方企业160余家,接入设备万余套。

    学校党委书记沈琳说:“过去产教合作,往往更多是学校‘一头热’,企业缺乏动力。学院现在进行这样的探索创新,就是想从一开始就做到专业对口、技术紧跟,与企业和市场即时链接。说到底,我们学院来自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新时代有新需求,新时代有新机会,我们希望尽可能地努力把握它,无限接近它。”

    教师就是工程师,项目就是课程,车间就是课堂

    新华三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以党建为引领,与企业实行资金共投、方案共制、教学共施、资源共建、师资共融、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七共”制度,实施“课程+讲座”“项目+实战”“竞赛+双创”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尤其重视教学“项目化、全流程”。目前产业学院已与3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长期战略性深度合作,拥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与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三个高新尖专业方向。

    目前产业学院有在校生400多名,曾荣获“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际赛二等奖3项以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等荣誉;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软著50余件;“针织‘智能工厂’管理系统”在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荣获全国一等奖……

    学校提高教学水平,企业获得优质人才,学生收获满意职业

    企业设备“上云”后,工人工作强度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和故障率降低,管理层担心以后招不到专员来维护,甚至提出干脆把帮他们“上云”的学生留下来工作。新华三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院长顾卫杰认为,如今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迈出的一大步,对行业、师生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在新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不仅专业过硬、精准对口,待人接物、专业操作、职业规划等职场素养也在一开始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加上日常有更多在企业面前“露脸”的机会,很容易获得满意的工作;培养出的教师理论和实操联系更紧密,对行业企业的新规范和需求更了解,对课堂教学也是一大补益;与学校开展联合培养的企业,不仅弥补了用人缺口,还在用人专业对口度和精准度上有了大大提高,形成了智能制造装备产销运维的人才闭环。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常州机电已经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道路。未来,学校将向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拓展合作范畴,建设“经世国际学院”,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人资服务,努力成为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的示范样板,影响力辐射全国。

    (顾卫杰 王云良 刘莱蕾)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